一、教学

一、教学

人类社会生活中有两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一是生育,二是教育。生育,人类的传承,有生育,人类不会灭绝,人类自身才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教育,文化的传承,有教育,人类的文化、人类的文明不会灭亡,人类文明才得以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人类就在生育和教育中,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繁荣发展。而且,这两件了不起的大事,用中国语言表达出来特别有意思,它们都有一个“育”字,从中可以看出两者的密切关联:要生育,还要教育。而且在英语中,生育,give birth;教育,education,从字源上看不出二者有多大程度的关联。这也是中国文化了不起的地方。

教育离不开教学。教学这一概念的出现,与人类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早在原始社会,教学活动就已经产生。为了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人们需要学习积累并传授一些生活经验。不过,这时的教学与生活基本一致,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是“生活即教学,教学即生活”。当然,当时并没有明确的“教学”二字,只是一种自发而不自觉的,带有偶然性的一种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验和知识的不断积累,特别是文字出现之后,这种自发的、偶然的活动才逐渐变得专门化。

早在我国古代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教”“学”二字,“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壬子卜,弗酒小求,学”[1]。“教”“学”二字连在一起,最早见于《书·商书·说命》:“教学半。”宋人蔡沈注:“敩,教也。……始之自学,学也;终之,教人,亦学也。”意思是说,一开始自己学,这是学;学了以后教别人,这也是学。

《礼记·学记》讲: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特别是,“学学半”里的前一个“学”(读音xiào),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指教育别人,后一个“学”(读音xué),是指学习。这里就包含有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更多指教育。

宋代欧阳修作《胡先生墓表》,说:“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学,弟子来去常数百人,各以其经传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2]有学者考证,这里的“教学”才是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对“教学”做过一个简要的解释,他说:“推学者之见而广之,以引之于远大之域者,教者之事也。引教者之意而思之,以反求于致此之由者,学者之事也。”[3]也就是说,教就是不断增加学生的见识,学就是认真思考教师所教之事。

在西方,希腊文中就已经出现“教”“学”以及“教学”这几个词。英语中,“teaching”“learning”“instruction”分别表示“教”“学”以及“教学”。“教学”的动词“instruct”源于拉丁语“instruere”,是积累的意思;“teaching”的古英语形式是“taecan”,来源于希腊语“deiknne”,是解释、引导、指示的意思。

近现代以来,中西方学者对教学的理解更加系统和深入。陶行知先生认为:“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习者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习者正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4]

教学论研究专家李秉德教授认为:“‘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5]

教学论研究专家王策三教授认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6]在王策三教授看来,教学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其次才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教学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具有一致性,主要表现为:认识主体的一致性;检验标准的一致性;过程顺序的一致性;结果的一致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具有间接性、有领导(引导)和有教育性的特征。间接性,是指学生学习的知识主要是前人已经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不用事事亲身经历;有领导(引导),是说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可以不走或少走弯路;有教育性,是指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

《教育大辞典》中对教学的解释,是教师依据学习的原理和原则,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刺激、指导、鼓励学生自动学习,以达成教育目的的活动。其构成要素为教师、学生、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依赖,以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为中介而发生作用。

由以上可以看出,关于什么是教学,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基本的含义都是指向“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不只是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的共同参与、有机结合,以实现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