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术沙龙
学术沙龙,顾名思义,是与学术密切相关的沙龙,它是沙龙的一种形式。
所谓学术沙龙,是一个知识分子或“学术人”网络,其组成人员具备一定的学缘关系,沙龙就是他们基于学术与闲暇的目的而组织的经常性聚会或学术交流活动。学术沙龙上,“学术人”常常会围绕着一定的学术问题,进行漫谈式、讨论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沙龙的特点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开放性。学术沙龙虽然一般是“学术人”参加,但相对门槛比其他的学术活动要低,且参与者之间因学术修养、学界地位的区别而带来的等级感较少,只要对所讨论的内容感兴趣,几乎都可以参加,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
(2)互动性。学术沙龙哪怕讨论开始的时候有专题性讲座引入,也不是独白,不是一言堂,而是大家有互动、有讨论,能各抒己见。
(3)探究性。学术沙龙不同于一般的聚会,它总是以探讨和解决学术问题、促进学术研究的繁荣为目的。
(4)包容性。学术的探讨一定是包容的,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因为真理是远未得出结论的东西。学术沙龙的探究性也就决定了它的包容性。
学术沙龙对于学术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的欢迎,也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例如,20世纪20年代末开展的邵洵美沙龙和曾朴沙龙;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之“太太客厅”、朱光潜之“读诗会”;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的“十一学会”(即“士子学会”);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潘懋元先生的周末家庭学术沙龙;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在20世纪90年代初创立的“学术星期六”,以及社会各类组织或个人开展的学术沙龙等。
从渊源来说,教育学术沙龙有悠久的历史。孔子带学生就具有沙龙的特征。例如,《论语·公冶长》中有如下记载: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季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子路说:“我的愿望是,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把它们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想听听老师您的愿望。”孔子说:“使老人能享受安乐,使朋友能够信任我,使年轻人能够怀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向学生提问,学生们也就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惑向孔子提出问题,孔子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对话、交流探讨,实际上就是一种促进人才培养的学术沙龙。
我国古代书院中也处处可见“沙龙”的影子。书院有“讲会”制度,这是书院在教学实践中创造的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书院历史上有著名的“鹅湖之会”。公元1175年,南宋大儒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到信州(今江西上饶)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讲会之先河。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书院式学术沙龙的代表。
现代高等教育中,学术沙龙被越来越多地引入,成为一种具有教育功能的学术组织形式,也可称为教育学术沙龙。学术沙龙的开展,有利于活跃学术氛围,促进人才培养改革。这种学术沙龙,是将沙龙贯穿于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之中,使之成为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或一种活动课程。也就是说,学术沙龙不仅是作为一种独立于课堂之外的活动,或者是教学的辅助形式而存在,而是真正融入课堂教学实践当中。探索沙龙课程化,促进课程改革,这无疑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通常教育学术沙龙表现为四种形式:讲座式;师徒式;论文式;自由式。其中,讲座式学术沙龙目前应用得最为广泛。
讲座式学术沙龙的组织形式与18世纪出现在德国的习明纳有些相似。当然,也可以从更宽泛的概念去理解学术沙龙的教育意蕴。需要说明的是,讲座式的学术沙龙,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讲座,而是在学术讲座之后,围绕所讲的内容主题展开充分而自由的讨论。这种教育学术沙龙,既具有学术性,也具有教育性,有利于促进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