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统一的过程论

五、知行统一的过程论

人文教育旨在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人生境界,涵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生命成长和生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心灵觉解、以文化育的内在生长和文化化成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心灵体悟和自我实践修养的知行统一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知行脱节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知而不行的过程。人文教育的过程,是集“身”的行动,“脑”的认知,“心”的体悟于一体的过程。

从本体论视域看,“知”“行”是人的存在方式;从方法论视域看,“知”“行”也是我们理解人文世界的重要方式。但仅仅“知道”人文知识,还处于文饰而未内化的阶段,缺乏力量和深度,并不能自然推导出德行之善,还需“体道”。因此,要真切把握住人文道理,就不能停留于一般意义上的逻辑理解,而需要特殊的心灵体认。[24]“体道”为“德”,是认知本体对人文知识、人文理论的具体实践和升华。对学生而言,人文教育的影响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人生实践去沉淀、去感悟、去内化。只有这样,丰富的知识累积、持久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才能真正变成融入身心的真实存在,走进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成为他们内在的自觉。而对于教师来说,如果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本身缺乏深刻的人文体认,缺乏反复体认的能力,缺乏对体认的感悟,缺乏引导和唤醒学生人文体认的意识,缺乏把体认作为教育效果考查指标的考虑,那么人文教育就会陷入教育方法的失误和迷思当中。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十分强调言与行的统一,身心灵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他批评那些空谈德性而不实践德性的人:有些人什么合于德性的事都不做,而是躲避到有关德性的道理言谈之中,认为这就是哲学思考……像这样的哲学也不能改善灵魂。[25]在中国,儒家强调道德修养落实到“行”,要言行一致,以“行”来检验“言”,“听其言,观其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最终要落实在行为上、行动上。总之,人文教育强调知行统一,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调多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