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探究”一词在我国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中,定义为“探索研究或探索追究,试图发现隐藏的事物或情况”[10]。学者们对于“探究”的界定大致分为两种,即广义的探究和狭义的探究。广义的探究表示所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活动,这是人类的天性及认知内驱力,而狭义的探究则专门表示科学研究。探究精神是一种热爱探究、勇于探究的精神,是基于好奇心和自主性之上的一种内生的探究欲望,希望能够对问题进行最全面最深入的探索和挖掘的愿望。这是一种强烈的认知内驱力在起作用,正如布鲁贝克在其《高等教育哲学》中提到的认识论中的“闲逸的好奇”,探究精神在本质上,便是这“闲逸的好奇”的精神。
学术沙龙是一个很好的可以满足充满着“闲逸的好奇”精神的人们的活动。这里具备着能够激起人的探究精神的规则和气氛,参与沙龙的人们会被沙龙平等、自由、开放、分享、互动、宽容、接纳的魅力所影响、所感染,自然而然地沉浸在人与人之间致力于学术的、追求真理的“对话”之中。在谈话过程中,他们不停地思考、分析和判断,对于自己质疑的或感兴趣的、好奇的观点或知识会追究到底。即便走出了沙龙,如果还有没有探究清楚的问题,也会在沙龙过后自行研究或再次聚集众人进行分析讨论……这便是学术沙龙带来的基于“闲逸的好奇”的探究精神之上而形成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使得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有所收获。
历史上很多学术沙龙都是本着这种“闲逸的好奇”精神而产生的,并且创造出许多历史的奇迹。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因为对物理学和哲学的狂热喜爱,经常聚集在一起学习讨论和交流,他们给这一伟大的非正式讨论小组取名为“奥林匹亚科学院”。他们的交谈和讨论并没有特定的某个目标,只是出于一种对于物理学和哲学的探究精神,针对他们共同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进行着深入的学习和探究。他们对那些他们都赏识的作品,即使没有名气,也会视若珍宝,彻夜捧读,沉醉其中,甚至连续几天或者几周进行激烈的推敲、探讨。他们在一起互相激励、碰撞并获得及时的反馈,从而擦出绽放着奇异光彩的思想火花。这种探究的欲望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他们只要抓住彼此些许的空闲时间都要进行一番热烈的讨论。几乎他们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被这种讨论占据着,通宵达旦也是常有的事。这样一种一以贯之的探索热情,恰是奥林匹亚科学院给予爱因斯坦的宝贵的精神食粮,爱因斯坦正是因此而创造出了许多科学的奇迹。
在经济学界,同样存在着思想创新来自学术沙龙的情况。比如1960年A.迪瑞科特邀请英国学者R.科斯以及米尔顿·弗里德曼、乔治·斯蒂格勒等经济学领域的顶尖高手们总共10人相聚在他的寓所聚会座谈。饭后,他们就科斯在其发表的《联邦通讯委员会》这篇文章中有关权利界定的观点提出质疑。科斯是孤立无援的,他单枪匹马面对着众人的挑战,但这丝毫没有削减他的锐气,在这里,充分彰显出了人类最高智慧的激烈碰撞所发出的万丈光芒,最后竟然变成了经济学历史上一个光辉的奇迹。讨论到中途,科斯不再孤军奋战,他通过精彩的论辩点醒了其中一位学者,该学者也就是弗里德曼开始与科斯并肩作战,共同与其他学者展开激烈的唇枪舌战,在这一过程中,又有一些经济学家也开始接受科斯的观点。他们一直争论到深夜才散去,回首刚才的惊涛骇浪的争辩也都颇为震惊。正是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下,在这样激烈的讨论中,催生了20世纪经济学经典名篇《社会成本问题》以及经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新制度经济学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