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一、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政治、经济发生剧烈的变动,教育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官学衰退、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诸子百家对教育教学也有着自己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孔子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位。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我国大规模兴办私学的第一人,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在孔子看来,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联系密切,三者是治理国家必不可少的要素。孔子把政治置于首要地位,把政治、经济作为教育的前提,但他并没有忽视教育对于政治、经济的促进作用。孔子认为圣人在位,贤人用世,就会天下太平。舜和周武王就是选用了贤臣使得天下大治。那么贤才是如何产生的?这就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培养。孔子十分看重教育和学习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存在着巨大差别,主要是由于后天的教育、环境以及个人所进行的社会活动的不同而造成的。孔子曾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也就是说,他认为后天“习”的作用要大于先天“性”的作用,教育对于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以及个人品德的培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孔子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培养人才。从他关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中,都可以追寻到探究性教学理念和实践的萌芽,寻找到探究的韵味。

(一)教学原则:重视启发和思维能力培养

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并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孔子强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不断促进学生思考。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换句话说,就是在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主动思考,已经思考一段时间却仍未想通的时候,再去启发他;虽然学生在思考后已经有所收获,但还不能用恰当的语句表述出来时,再去开导他。在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孔子首次提出了“启发”与“举一反三”这两个概念。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意思是说,对于不动脑筋、遇事不提“为什么”的人,是没法对其进行帮助的。

启发,其实就是教师对于思维处于积极状态的学生予以启发,同时适当增加难度,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新知识,一步一步提高,不讲对于学生来说晦涩难懂的知识。孔子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推理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能学一样懂一样,还能闻一知十、融会贯通。

(二)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

孔子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认为应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掌握知识。在教学中,孔子常常采用问答法或者谈话法,甚少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他注重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孔子认为,只有学生自己通过学习探究,有了一定的领会能力后,才能去启发他更进一步。教师的启发要基于学生的思考,在这之后,还要能让学生继续思考得到更深一层的领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达到教学应有的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得到切实的提高。比如一个方的东西,已向学生说明一个角的样子,如果学生不能类推其余三个角的样子,说明他并没有动脑思考或是接受能力不够,教师就暂不需多讲,否则就变成了包办和强制灌输,难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究和思考能力的目的。

孔子鼓励学生多多提出问题,《论语》中记述了多达一百多次的提问过程。孔子也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与学生进行问答。他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但又预设学生的答案;有时先向学生发问,让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予以认可,并给出意见;有时学生提问,他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获得正确认识;有时又让学生先谈自己对于问题的见解,而后做有针对性的回答;有时学生提问,他不回答,而是通过叩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启发学生,还要从学生那里获得启发。在《论语·八佾》中有如下记载: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有酒窝的笑脸真美,美丽的眼睛真明亮,用素粉打扮增添了她的魅力。’这三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道:“这就是先有白底然后线条勾勒上色。”子夏又问道:“那么是不是说,礼乐是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听后很满意,说道:“商,你是能启发我思考的人,现在我们可以一起探讨《诗经》了。”这其实也蕴含着教学相长的教学原理,师生互动,在探究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三)教学过程:学与闻见、思、行结合

通过孔子的教学和他指导学生的过程,可以归纳孔子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论语·述而》中有: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这是说,大概有一种人,自己还不懂得,便去做。我没有这种情况。多听,选择其中合理的部分照着去做;多见,把它记忆起来。这就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

《论语·为政》中也有如下记载: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

也就是,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相信其余正确的部分,慎重地说出来;……多看,行不通的地方,加以保留,相信其余正确的部分,慎重地去实行。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看法。我们可以说:

多闻、多见,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也即获得感性认识的阶段;

阙疑、阙殆、择善,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也即获得理性认识的阶段;

慎言、慎行,属于把理性认识付诸实际行动,也就是知行合一。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所闻、所见获得感性认识,在思维加工的基础上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后将之付诸实践,但是在实践中要谨言慎行这样一个过程。可以说,孔子的教学过程观是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上的。

(1)学与闻见结合。

多闻、多见是学习的第一阶段。要通过所听、所见获得知识。这不仅涉及接触大自然,接触外界事物,还涉及阅读书本所获得的知识。通过闻见将所获得的认知记忆起来,多与他人交流,同时还要多问。

(2)学与思结合。

学习过程也离不开思考。孔子将学与思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认为学与思要紧密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缺一不可。学是思的基础,终日废寝忘食地思不如先学后考。[27]只有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才能够对事物进行细致的思考。

(3)学与行结合。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行,在行动中,要用学得的正确知识指导实践。孔子认为,如果学而不行或者不能行,就等于没学。

孔子所说的教学过程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探究的过程,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与孔子提出的“闻见、思、行”在笔者看来是一脉相承的,而孔子所注重的启发式思维与探究精神也是不谋而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