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沙龙课程化意识,促进学术沙龙制度化
教育,不仅仅是教知识,更不是盲从既定的科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最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学会学习,并且在为人与为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对于教师来说,教育不仅是教学生,同时也是自我反思、不断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而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来说,积极组织和参与学术沙龙,都是一件有利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的好事。
形成沙龙课程化意识和使沙龙制度化的前提,是教师的教育情怀与研究生的教育追求之间形成互动共激。沙龙具有深厚的教育意蕴,但其作用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显现的,而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意识是决定是否行动、如何行动以及行动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沙龙课程化意识,即使外在形式和沙龙一样,那也是生搬硬套,而缺少了真正的灵魂,不见得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如果具备着沙龙课程化意识,即使条件还不完全成熟,只要采取行动去努力改变和营造环境,使其适合沙龙的开展,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沙龙所具有的深厚教育意蕴一定能得到彰显。
一方面,只有教师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充满对学术探究的热忱、怀揣大爱的教育理想、关怀每一位学生真正的成长,才能够有足够的动力将沙龙开展并坚持下去,为沙龙的质量严格把关;另一方面,学生只有真正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和创新,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够使教师的教育情怀、教育理想得到积极的回应,才能够使沙龙真正开展起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教师需要有教育情怀。教育情怀源于“教育爱”。“教育爱”是一种对学术的追求和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实和发自内心的热爱,是秉承着崇高的教育理想,一切为了学术、一切为了教育、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坚韧的精神与坚定的信念。教育情怀实践着“教育爱”。拥有教育情怀的老师,也就是有爱心的老师,真诚希望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能够使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成果。具有教育情怀的老师,乐于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以及人文关怀去照亮每一位学子前行的道路。他们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而且懂得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往往采取平等的姿态,他们拥有着宽广的胸怀和十足的耐心去引导学生。他们真诚关爱每一位学生,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因材施教。他们鼓励学生们多与老师展开自由的交流与探讨,在彼此交流探讨的互动中传递教育精神与人文关怀,让教育内容春风化雨般地被学生们自然吸收。
学生需要有教育追求。学生是否具有教育追求也是学术沙龙能否长期坚持并制度化的关键。只有学生具备着强烈的教育追求,才有着强烈的内在动力去致力于学术研究。这需要一种为真理而不断探究的精神,一种不畏权威、敢于挑战与创新的气魄。
当具有教育追求的学生与拥有高尚教育情怀的教师进行学术的交流,思想的碰撞、灵感的激发,沙龙的教育意蕴便能有效地实现。要使沙龙制度化,只有使沙龙课程化,使其按照一定的课程安排,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要求地长期坚持,这样,学术沙龙才能持续开展并制度化。正如大学发展的历史所表明的:“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加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要使智力活动的契机不被消散,那么在取得学术成就之后,必须迅速作出制度上的反应。缺乏固定的组织,在开始时也许为自由探究提供机会,但是经久不息和有控制的发展只有通过制度上的构架才能得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