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交往能力培养
沙龙规模有大有小,但无论其规模大小如何,沙龙中总是由各式各样的人组成,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区别于他人的显著特性。在沙龙中,人与人间的交往、交流是普遍的,是贯穿于沙龙始终的,因此恰当地识别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有效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沙龙可以使人学会彬彬有礼。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基础以及前提便是相互的尊重,而彬彬有礼则是表达尊重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当别人分享过后懂得感谢,当认同别人的观点时予以肯定和赞扬,当怀疑或不认同别人的观点时知道如何恰当合理地表达等,都是彬彬有礼的体现。在沙龙中,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以及自己身体力行去培养彬彬有礼的习惯。
沙龙可以使人学会如何巧妙地处理摩擦。在沙龙中,难以避免地会出现观点的碰撞与摩擦,很多人会在沙龙中争论得面红耳赤。争论的过程有时候是很不讲情面的。然而毕竟这类交流不是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也不存在对他人的歧视偏见等,争论过后总是要以某种和平的形式收场,使得沙龙恢复到和谐的状态,这就需要争论者巧妙机智地处理好这种摩擦,这非常需要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包容心。在学会更好地处理观点上的摩擦这一方面,沙龙相比起其他的场所,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沙龙可以使人学会如何选择并结交朋友。沙龙中会出现一些让自己感到钦佩或者有共鸣的人,人们都有着想要亲近这些人的本能,成为朋友便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然而结交朋友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沙龙刚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和氛围,人们不仅可以发现与自己志趣相投、脾气秉性相和的人,还可以在沙龙不断的交流互动中想办法结交朋友并加深友谊。
【注释】
[1]冯茁.论教育场域中的对话[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11.
[2]张祥云.大学教育回归人文之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58.
[3]张祥云,罗绍武.对话的意蕴——基于教育立场的多维理解[J].高等教育研究,2011(7):33.
[4]张祥云,罗绍武.对话的意蕴——基于教育立场的多维理解[J].高等教育研究,2011(7):34.
[5]金吾伦.跨学科研究引论[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1997:85.
[6][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徐辉,郑继伟,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2.
[7]陈桂生.师道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9.
[8]肖海涛.试论师生学术共同体的构建——以潘懋元先生的家庭学术沙龙为例[J].江苏高教,2007(5):22.
[9]吴咏慧.哈佛琐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39-140.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25.
[11]殷小平.学术沙龙:精神之家与创新之源[J].大学教育科学,2006(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