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以仁成人
后记 以仁成人
一、人生有梦
人生有梦,教育有情。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梦,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一个神秘的精神之源,滋养他一步一个台阶,不断成长。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是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几句诗,很多人都会“信口拈来”诗的开头几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却喜欢其中的这几句,它在表达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之中,有对梦想的追寻。我想,它也许可以用来表达年轻人对梦想的追求。
寻梦、追梦,是有志向、有梦想;追梦,要努力,要借力,也就是要借助外物、借助资源。如诗中所说的,要“撑一支长篙”,一要借助“一支长篙”,二更要“撑”,要努力。追梦,要目标坚定,不忘初心,努力向着前进方向而去,如诗中所说的“向青草更深处漫溯”。而“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则是追梦的豪情和放达。
学问学问,需要虔诚地、不停地探究,不停地“扣问”学问。就个人而言,求学之路也就是“问学”之路。我于20世纪90年代初读研究生。那时的我,青春热情,单纯美好,生活充实,憧憬未来。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对研究生生活和学术之路的真谛不甚了了,但却启蒙了我矢志向学的梦想。我的问学之路,一路走来,从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个中多少的梦想与追求、付出与收获、辛苦与快乐,非亲历不足以言喻也。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刚大学毕业,在湖北黄冈一个县城重点中学工作,当英语教师,比我当时正在教的高中学生大不了几岁,我自己的高中生涯也是在那儿度过的。我们唱着当年流行的《青春圆舞曲》《幸福在哪里》《我的未来不是梦》,真诚相信,幸福要靠自己劳动的汗水去创造。当时生活清贫而平淡,我却单纯而热情,相信生活不应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应有日月星辰、琴棋书画,所以身在小县城,胸怀全世界,想要探寻诗意的远方,追寻人生的梦。
很自然地,我想到了考研。身边有榜样,那些年,我所在的学校时有同事考取研究生,我很受鼓舞,认为自己也能行。再往前几年,我在读高中时,教我们的英语老师便考取研究生走了,让做学生的我们好生佩服。读高中时英语教师胸怀大志的言语和总在看书的形象,无形中影响着少年的我们一心向学、壮志凌云,“少年心事当拏云”。我的同桌说,她将来想当女科学家,我说我想当大学老师,这么说的时候,头脑里憧憬着大学老师的美好形象。
当时英语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受益终生。一次下晚自习,我和同桌去英语老师那儿交英语作业,我们问老师将来做什么好。老师没有讲大道理,只是很平常地说:人生都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走好每一个阶段,上了一个台阶,你就知道下一阶段你要什么、你要做什么。现在想来,这不就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通俗解读吗?老师不知道的是,他的这句话后来曾多少次鼓舞了我,于迷途中找到了奋进的力量。
当年我们年轻教师住在前后两排相近的旧平房里,几个想考研究生的人时常早起晚睡,认真复习备考,看理论书籍、背政治……当时晚上最晚熄灯、早上最早亮灯的多是我们这些想考研究生的人。因为怕感冒,我们还备上了感冒药,万一感冒了,第一时间就吃药,不能让区区感冒耽误了时间。
记得有一次周末晚饭后,周围的同事们热闹地大声吆喝着,相约去学校附近的县大礼堂看电影或跳交谊舞(当年县城娱乐项目不多,时兴跳交谊舞,平日没事时我也会去跳跳交谊舞)。因为要考研,我便留在家复习。一阵热闹过后,周围立即安静下来、静谧下来,我享受着灯下温馨的宁静。虽然所谓的家,也不过是放着一床一箱、一桌一书架的一间旧房子。有书为伴,何陋之有?
上天垂青有准备之人,碰巧的是,研究生入学考试题中考到了我那晚复习的政治方面内容;而专业课中,有一道大题是论述教学上的一种教学流派理论——“情景教学理论”的,让我好生得意。因为这正好是我平日非常喜欢的、试图运用到教学中的理论,当时年轻热情,见到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就会自觉地去尝试,那时也并没有现在各种各样的“教改”,我只是凭着热情和勇气“实验”着、“教改”着(用30年后师生欢乐相聚时学生们的话说,“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新鲜的朝气”,学生中现在不乏专家学者)。
还记得研究生报考那天,我坐着长途汽车,去当时的黄冈地区教委(教育局)所在地、苏东坡写下气魄宏大的《赤壁赋》的古城黄州时的情形。破旧的长途汽车在凹凸不平的水泥路上一路颠簸,车窗开着,窗外是绵延的原野和遥远的群山,车行驶带起的风吹乱了我的头发,凭窗临风,心里憧憬着未来,更增添了一份雄赳赳、气昂昂的意气风发。
正如电影《高考1977》一样,我的考研经历充满了故事,一波三折,阻力重重,几乎可称置之于死地而后生。那过了录取线等待录取的奔波,比复习考研更为辛苦,算是体会到了“幸福来敲门”之前的好事多磨……最后不得不由堂堂县委一把手、县委书记亲自出面帮忙,才算得到单位放行。故事里的曲折就不多讲了,但是县委书记充满大情怀、大智慧、改变了我命运、让我永生难忘的一句话必须讲:“爱护人才,为国家培养人才!”还有,我的硕士导师廖哲勋先生认为我“孺子可教”,决定收为门下,并在初次见面时就让师母下了一碗肉丝面当中餐[1]的知遇之恩,同样是没齿难忘!
生活中不是常常会如此吗?一句话影响人的一生,一个观念启发一个时代,一种思想改写一部历史。“爱护人才,为国家培养人才!”不要为年轻人的成长设置关卡,要为年轻人的成长“开绿灯”。现在回想起来,有时磨难是一笔财富,我的考研故事,已然成为我人生路上精彩的亮点、珍贵的财富。
我后来一路读硕士、读博士、做博士后、在大学里教书育人带研究生,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算是如愿以偿,也算是人生之幸。大学是天堂,知识之河在里面流淌。“如果有来生,我还愿意做老师!”这是我的老师、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说的,我极喜欢这句话,实际上也表达了我的心声,每年教师节常用来自勉。
二、精神享受
记得20世纪90年代末我刚博士毕业南下深圳时,有人问我:“读博士很苦吧?”因为当年博士不多,女博士更少,我所在的学校女博士似乎还是个位数。我听后一愣,脱口而出:“没想过这个问题!”实心眼的我,说了这句实心眼的大实话,我真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我从没觉得读书是苦的,恰恰相反,我认为读书是快乐的。
后来读到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中的这句话,心有戚戚焉,还是杨绛先生了不起,她讲得透彻,她讲: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读书生涯,物质生活虽是清苦些,但能在无限的精神世界里遨游也是一种快乐,是更大的快乐。
人生在世,你就是你的时间。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时间,自己不在了,自己的时间便不在了;自己的时间不在了,自己便不在了。
人生在世,你就是你的修行。你不知道哪一餐饭把你养大,但四时行焉,万物育焉,天地之精华,日月之灵气,都是你生命的源头活水。
人生在世,你就是你的主人。你是独一无二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欣然而喜泣,没有人能够代替你,你得好好善待自己,得好好探究人、社会、自然、宇宙。安身立命,健康长寿,成就自己,为他人奉献,不枉人世走一遭,是每个生命的意义。
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让人怡然自得,恬淡超然。我虽物质上清贫,却也精神上逍遥。面对深圳林立的高楼大厦,我却想起陶渊明的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还会想起孔子的弟子颜回的快乐: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我深知自己先天不足,底蕴不厚,于是谨遵恩师涂又光先生(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高足)的教诲,在读博期间做了些补课工作,包括用楷书繁体抄写《论语》、读《道德经》等。这对于曾学习外语专业的我,并非易事,但恩师说过:先天不足,后天要补,所缺下的功课需要补,否则在强劲的多元文化冲突中,会有一种无力之感、无根之感,还当什么“中国人”“中国学者”!因而,在森林般的华中科技大学(当时称“华中理工大学”,而“森林般大学”的美誉,得于我的另一位恩师朱九思先生)校园里,每周五晚上,我静坐灯下,如小学生般一笔一画,认真抄写经典。每有所得,便欣欣然,得意忘形,于经典和静谧的力量中,体会与古人的对话、与智者的对话,亦如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吉檀迦利》(冰心译)中所说:
……这正是应该静坐的时光,和你相对,在这静寂和无边的闲暇里唱出生命的献歌。
与此同时,我也喜欢印度文化中“静修林”这一文化生活方式。我极喜爱“静修林”的感觉,那种于大自然中、于茂林修竹中静思静修而产生的智慧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无与伦比的享受。大学同宇宙,(英文中,“大学”为university,与“宇宙”universal为同源词),我且执着于对大学的理想和理想的大学的追寻之中。森林般的校园环境,浓郁学术氛围的好校风,正是读书的好地方、静修的好去处,“无欲无求而静,有思有想而定”。
如果说兴趣是好的老师,那志向便是好的导向,指引人生的航向。人要有兴趣,更要有志向。所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之帅”当然重要,但比较起来,“匹夫之志”更为重要,哪怕只是一介匹夫。所以,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学会做人,道、德、仁、艺(“艺”古时指礼、乐、射、御、书、数,今天强调专业)都很重要,但首先是“志”,“志于道”,志存高远。
在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我且单纯地快乐地志于问学。问学之路,道阻且长,有时却如探寻陶渊明的桃花源,两岸缤纷,风光无限,溯源而上,别有洞天,虚静美好。生命的终极幸福或许难以寻觅,但小小而确定的幸福感——“小确幸”——却可以时时遇见、处处遇见,那种知识带来的单纯的快乐和享受,也不是物质生活所能比拟的。
我曾在教学中对大学生讲孔子一生的自叙年谱: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课后阅读学生的“反刍”作业,不禁哑然失笑,并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太可爱了,有学生写道:
“为什么要等到三十岁才能立,四十岁才能不惑,五十岁才能知天命?我希望,不到三十岁就立,不到四十岁就不惑,不到五十岁就知天命!”
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正是做梦的年龄,渴望早日成就,早日自立,这种想法很可理解,不少人在年轻时多少都有过类似的想法。但在现实生活中果真能如愿吗?也许,少数幸运儿可以,例如:有些科技奇才会在三十岁以前创造基业,影响世界;有些商界精英会在三十岁以前快速积累资产,名利双收;有些富二代不用打拼也拥有相当财富,富可敌国;早年成名的张爱玲更说过,出名要趁早。但这些“幸运儿”是不是就能真正称得上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呢?我未加深究,不敢妄下断言。
我想,人生的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笔直向前的,正如:大河奔流,河道从来就是弯弯曲曲的;大路朝天,看上去再直的路,根本就不是笔直的。没有丰富的人生“阅”与“历”,没有遍尝人生的酸甜苦辣,从何奢谈“立”“不惑”“知天命”……?就我自己而言,我可是而立之年未立,不惑之年有惑,知天命之年不知天命,我需要终身学习、终身修炼。
三、共同成长
多年的教学和带研究生的经历中,我体会着孟子所说的“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师者之乐,享受与学生一起共同成长的付出与收获、辛苦与快乐。
记得导师潘懋元先生每年给新入学的研究生的第一堂课总要讲到韩愈《师说》: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每年新研究生入学,我给学生的第一堂课总喜欢说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研究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研者,将石头打开也;究者,在洞穴里待很久也”,还喜欢分享自己的座右铭。
多年的教学生涯和研究生教育实践,让我体悟到唐代大文豪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学相长,师生互动。但是作为导师,必须引导学生志于成人,以仁成人,为学生“导航”,引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自由远航。师生关系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是学生如春天的小河,奔向浩瀚的大海,“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教师给学生的指引,如引导学生在春天的原野上放风筝,自由奔跑,无拘无束,那风筝看似飘飘荡荡,悠游自在,实则一线牵引。那握住风筝线的是老师,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或者说,教师是放风筝的人,那一线牵引的是“道”,是以仁成人的“道”。
我相信,“教者先教其心”,教师对学生包容爱护,言传身教,带给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持续终生的;“教育即教化”,教育如春风化雨,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化如鱼游之乐”,如清华历史上有名的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我也收获着亲密师生关系带来的快乐:
闻
涛声
荔园村
委婉动人
引醉其芳馨
灵思妙韵优盛
博文约礼乐耕耘
教鞭云指含尽柔情
云梯造极桃李竞相登
高山流水仁爱绿满乾坤
盛情厚德宛若一家亲
芗婴又添天真春风
驱散万斛哀愁纹
感相敬之恩盛
念悠悠我心
情不自禁
谢知音
道恩
深
从学生身上收到类似曾静同学这首俏皮的宝塔诗的感言,让我感到满满的幸福。
近些年来,我将研究的视角聚焦于研究生教育,陆续指导研究生们做有关研究生教育的硕士论文。这本书是在我所指导的三位研究生硕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硕士论文最初的完成者是:“寓道于业:研究生人文教育”由曾静完成;“探究创新: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由何悦完成;“沙龙课程化:学术沙龙在研究生教育中的运用”由张盼完成。她们的硕士论文都完成得不错,现在都毕业了,工作也都干得很出色,作为导师,我很感欣慰。她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付出了感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在这期间,我也幸运地从广东省成功拿到两项研究生教育相关的研究项目。
(1)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补课与升华: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2)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因而,这本书也是这两个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可以说,这本书不是急就章,不是应景之作,是多年认真研究的结果,前后加起来写了六七年,也凝聚了我们师生沙龙、头脑风暴的智慧。这些年,我一直有个心愿,希望能够将其成书出版。在前期花了心血认真指导的基础上,我最后又从体系到结构、从观点到内容、从文字到标点等,做了充分的、反复的修改,进行系统整理,同时撰写了前言和后记。
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当然言之成理,书山有路,学海无涯,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还可稍稍修改,读书也不是苦的,我自己常常一边享受音乐一边读书,天籁般的音乐,如风入松、诗入画,可让问学之路充满诗情画意,可弥世间一切忧愁困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亦乐乎?如对我有知遇之恩的校长杨叔子院士所言:“不好好学习,哪能天天向上?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勤于读书,以学为乐,我便将此说略做修改,反其意而用之,做成我的座右铭,与君共勉: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乐作舟
肖海涛
2019年国庆于深圳半塘斋
修改于2021年五一期间
【注释】
[1]后来在读研时我偶然看到报纸上的报道,说华中师范大学的老师,由于忙,中餐多为在家煮个面条。似乎我很有“老师缘”,我后来读博士时,正式进我的博士导师文辅相先生的门下之前也已经在老师家吃过饭。进得门下之后,不知在文老师家吃了多少次饭。还有在涂又光老师家、潘懋元先生家、杨叔子院士家也不知吃了多少顿饭。学生在老师家吃饭,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同享,总是有一种幸福感。所以,现在我也常请学生到家里吃饭,算是爱心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