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现代化树立价值导向
研究生教育位居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它担负着为我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它也在引导中小学教育、一般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这意味着,作为教育系统乃至社会宏观系统的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不能以“自得其乐”“独善其身”的方式孤立存在,而应积极入世,投入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落实其自身的使命追求与本质特色,“兼济天下”。
(一)为社会文化提供精神引领
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缔造、积淀而出的价值和理想,是社会文化的内在灵魂。“中国梦”的实现固然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动力支持,也有赖于人文精神的引领。当代多元格局并存的文化态势,一方面提供了一个活力四射、精彩纷呈的交流舞台,也在另一方面暴露出价值缺席的阴影,造成了社会文化的无序状态。社会文化的失序,究其实质,乃在于丧失了人文精神的引导和规范。一旦社会文化失序,人们便将希望或责难加诸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
研究生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与本科教育而言,拥有更大的学术自治、教学自由的权力,更容易坚定立场,不落俗套。同时,它是文化创新与传承的重要场所,它所秉持与倡导的思想理念、文化气息对于开拓社会新风气,引领社会新潮流具有很强的辐射性、带动性和示范性作用。它所培育出的研究生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社会群体,即将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教育要想真正起到社会发展的风向标的作用,不辜负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文导向、精神引领的期望与责任,仅靠科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力推进研究生人文教育,从内而外地在文化品格、学术品性、价值追求、思想观念上努力升华与提高,开创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精神特质,并通过教学育人、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等职能,把握时代文化的脉动,剖析时代病症,引导社会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谋定社会文化发展的智慧格局,为社会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平台。
(二)为科技与经济提供人文导向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方向引领,也离不开高新技术、经济活动的动力支持。就目前而言,支撑社会发展的科技、经济、政治等领域所广泛运用的机械设备、数据模型、理论政策等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成果,很大部分来源于研究生所从事的科学研究项目。但就这些科研成果而言,它们只是事实的存在,而非价值的存在。至于这些科研成果是基于怎样的目的而来,又该向怎样的发展方向而去,这些都需要借助人文教育帮助研究者从历史的、法理的、伦理的、世界的角度对科学技术、经济理论等进行人文设计、人文咨询。
例如,观照人类生活的医疗、建筑、交通、食品等领域,研究生应做出此类思考:当今社会,哪些关乎民众生命安全的疑难杂症亟待解决;建筑设计、工地考察应本着怎样的原则服务大众;是否可以研制出能抵抗地震等灾害的钢筋水泥;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是否有害……总而言之,研究者必须从人道主义的立场进行科学研究,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劲有力又不失温情的动力支持。
科学技术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既可以助人行善,也可以助纣为虐。而科学“应用之妙”,莫过于“存乎一心”,此即人文之求善之心。如若科学丢失此“心”,手握科学利剑之人可能会为科学所执,陷入异化之中。如若安得此“心”,以人文统领科学,那么,关于科学所用为何、科学如何发展等科学的价值取向问题就得到了解答,科学便不至误入歧途。正如爱因斯坦1931年2月16日告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所说:“如果你们想使你们的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32]
可以说,现在的社会以及未来的社会的关键领域、关键部门,与接受了最高层次高等教育的研究生密切相关。他们的思维、理想、能力如何,直接关乎着他们所研究的领域的发展方向。现在,我们倡导推进研究生人文教育,在于为研究生教育创设一个适宜的人文文化传统,匡正现代科学的价值取向,使现在乃至后来浸润其中的研究生形成完善圆满的人格,从而合理有效地运用科学、发展经济,实现造福人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