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选择: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四、路径选择: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教育是个整体性的过程,研究生教育阶段出现的问题实际跟中小学阶段、本科阶段有莫大的关联,因为它们彼此之间是密切联系的连续过程。尽管每个教育阶段都以“育人”为教育目的,达成这个教育目的需要一以贯之、循序渐进,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总目标,并不能代替各教育阶段对所要培养的人才的特殊要求,每个教育阶段都有围绕“育人”主题而延伸的特殊要求。

研究生教育阶段,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是: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显然,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是由特定的学科发展需求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求决定的,与本科生教育目标相比,具有专业性更强、专业目标更具体的特点。

这就意味着研究生应是为人治学其道一体、既德且才的高素质人才,研究生教育活动也应在提高研究生德行修养的同时,承担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开展科技创新的任务。围绕这个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培养方法等,都以专业教学为载体或平台进行。因而,研究生人文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始终围绕专业教学活动展开。

【注释】

[1]程颐.伊川易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85-86.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302.

[3]张岂之.论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学术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0(17):32.

[4]邹诗鹏.人文教育怎样才能成为“做人之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0(4):29.

[5]文辅相.我对人文教育的理解[J].中国大学教学,2004(9):21.

[6]杜时忠.人文教育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4):12.

[7]张应强.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1995(3):50.

[8]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3.

[9]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3.

[10]吴国盛.科学与人文[J].中国社会科学,2001(4):5.

[11]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34.

[12]张弘.再回首:'95人文精神热潮[M]//本书编委会.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一卷).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229.

[13]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79.

[14]杜喜荣.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06-13(3).

[15]杨叔子.科学人文不同而和[J].高等教育研究,2003(3):16.

[16]杨岚,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5.

[17][德]康德.论教育[M]//任钟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览.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498.

[18]杨叔子.杨叔子教育雏论选(上)[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83.

[19]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73.

[20]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94.

[21]杜维明.人文学科与公众知识分子[J].陈怡,曾亦,译.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59.

[22][美]S.E.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哲学基础[M].吴元训,张俊洪,宋富钢,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88.

[2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22.

[24]张祥云.人文教育特点新探[J].高等教育研究,1996(6):19.

[2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1.

[26]杨叔子,张福润,吴昌林.学习知识超越知识教育提升素质[J].中国高教研究,2005(2):10.

[27]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73.

[28]陈继会,弋灵,鞠梅.深圳高校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与培养[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3(5):56.

[29]王孙禺,袁本涛,赵伟.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综合调研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07(9):34.

[30][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72-173.

[31]杨叔子.《游褒禅山记》对研究生教育的启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3(6):6.

[32]周川.人文化:科学教育的新取向[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5(4):61.

[33]尹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杨叔子谈人文教育与研究生素质教育[J].中国研究生,2003(5):25.

[34]尹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杨叔子谈人文教育与研究生素质教育[J].中国研究生,2003(5):25.

[35]杨叔子,张福润,吴昌林.学习知识超越知识教育提升素质[J].中国高教研究,200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