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人文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研究生人文教育面临的挑战

首先应该承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主流是好的,我们要看到研究生所具有的创新科研成果、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能量与潜力。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研究生教育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不少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与德行严重错位,甚至出现人性迷失的情况,并由此产生严重的破坏力。

分析起来,研究生教育的忧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风不端。当前研究生学风及学术道德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一些如修改甚至伪造实验数据,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一稿多投,请人代写论文等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事实上,学术道德修养是研究生人文素养最直观的表现,一个学人如果在学术道德上有很大的缺陷,那显然这个学人无法立身于该研究领域。

(2)心理问题严重。由于学业、就业、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不少研究生存在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等现象,有的甚至心理问题相当严重,研究生自杀的新闻也时时见诸报端。

(3)功利主义现象严重。不少研究生存在着价值取向过于功利化的问题:有些研究生多年寒窗苦读,只为获得一纸文凭;有些为了个人功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些为了一己私欲,给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4)研究生犯罪率上升。时下研究生犯罪乃至凶杀案件时时见诸媒体,“同室操戈”“同门相煎”“反目成仇”“仇杀”“情杀”等悲剧时有发生,而且研究生利用专业知识违法犯罪具有专业性强、隐蔽性强的特点,其社会危害性远远大于常人。

对于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杨叔子院士曾鲜明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存在“五重五轻”现象,即“重论文的写作,轻思维的训练;重成果的获得,轻实践的锻炼;重统一的要求,轻个性的发展;重目前的‘见物’之所需,轻日后的‘见人’之所谋;重功利的立竿见影,轻素质的长期培育。”[1]他认为,“五重”是正确的,“五轻”是绝对错误的。他说:“我国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思想与作风,深深地危害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既危害着研究生的‘志’、‘德’、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也危害着研究生的‘力’、‘智’、业务素质、身心素质。”[2]这些现象反映出当代研究生道德观念淡漠、价值观扭曲、信仰迷失、创新精神缺乏等方面的潜在问题。究其实,是研究生“道”“业”分离教育的直接后果,是研究生教育忽视人文精神所倡导的德行、责任、博爱、奉献等所致的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与警觉。

对于这些问题,高校要避免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化处理,不要陷入单纯的所谓“关注人才心理”,或是直到出现法律纠纷时才开始关注和处理的窠臼之中,而是要勇敢直面这类教育事实,努力拨开那些萦绕在其周围的重重迷雾,探究其根本,避免研究生无奈地品尝着教育远离人文文化的苦果。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在着重培养“对社会有益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人才的人格塑造和心性培养,保证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知识能量用于正道,避免他们成为“为非作歹”“蠹国害民”的破坏性人才。

我们更要关注,大多数研究生虽在深远但狭窄的专业研究领域中,但仍渴望拓宽思维,释放生命能量,提升个体生命价值,臻至“修养人、完善人、智慧人”的人文诉求与文化期待。尽管此类诉求与期待往往因缺乏有效的反馈而显得苍白无力,但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应拓宽渠道、系统部署,主动满足研究生群体对人文自强等的强烈诉求,断不可推诿责任或漠视这种需要。

人才培养离不开整个社会大背景。嵌入社会脉络之中的教育要对社会时事有最基本的人文判断和态度,其判断和态度如何,其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如何,直接制约着它的理念精神与人才培养的标准。今天,整个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生人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影响着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实施。分析起来,当前研究生人文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对研究生人文教育的挑战;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对研究生人文教育的挑战;高科技革命对研究生人文教育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