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的“孕育”

四、硕士论文的“孕育”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科研方面受到全面训练、获得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关键环节。高教所对研究生的论文质量严格要求,从学生入学后就开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题目。硕士论文的写作就像是一个“生命孕育”的过程,“十月怀胎”虽漫长却值得期待,有痛苦也有快乐,而老师们所进行的论文开题、中期报告、预答辩就像是一次次的“产检”,研究生与老师们的个人交流就像是一次次“育儿指导”,以确保论文能健康“孕育”,顺利“诞生”。

在开始酝酿论文选题时,一种比较普遍的想法就是通过文献检索,如果搜出的文献数量较少,那么这个选题可能就会有很大的创作空间,如果搜索出的文献数量较多,那么这个选题就很难再有创新点。其实不然,通过老师平常在课上的讲解,文献数量并不能决定一个选题是否有研究价值。寻找有研究意义的论文选题,是作为一名研究生“痛并快乐”的经历,既有着抓耳挠腮、苦思冥想而不得其果的痛苦,也有着豁然开朗、灵感一现的喜悦。

在研究生二年级上学期末,高教所的老师会组织论文开题,这样经过老师们的研究讨论,可以及时发现论文选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继续着手。如果有选题不值得继续研究,研究生还有时间尽快转变思路。海森堡曾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问题的提法是否正确,常常预先决定了研究工作的成效。一个错误的问题,会使得研究工作徒劳无功,最终走向失败;而正确地提出问题往往能引导人们在科学研究中较顺利地获得成功。老师们提前进行论文开题,并不是要打击研究生们的信心,而是要在论文写作前给大家一个方向性的指导。就如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研究生还没有对一个问题进行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分析,还没有熟悉自己所想研究问题的概况时,教师无法对其进行指导。另外,在一个选题遇到似乎“山穷水尽”的困难时,并不一定是无路可走,有可能从新的角度出发,转化一种问题提法,或者寻找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就会使研究工作发生转机,“柳暗花明”。论文开题的目标也就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

一旦确定了选题,研究生就可以着手准备资料,进行论文的写作。“路漫漫其修远兮”,研究生们“将上下而求索”。这个过程,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十月怀胎”的过程,有因为论文写不出而放声大哭的痛苦,有由于苦思冥想之后夜不能寐的辛酸,但也有才思泉涌、完成论文某一章节的兴奋和喜悦。在这个过程中,高教所的老师并不会放松对学生论文思路的指导,在课上以及课余时间,老师们很欢迎学生与他们探讨问题,交流沟通。

在研究生三年级上学期末,老师们也会先于学校规定的时间开展论文中期汇报工作,学生们将自己近一年的论文写作成果展示给各位老师和同学,老师们对论文的不足之处尽数指出,以便于学生们在剩余不多的时间里修改完善论文。

在正式答辩前的半个月,老师们还会组织一次预答辩,这并不是一种“形式主义”,而是一次“真枪实弹”的演练。教师们对于研究生的论文答辩时间严格控制,对于答辩时的神态、言语表达都会提出中肯的建议。

有了这样全面而又尽心的论文指导,怎么会培养不出优秀的研究生?怎么会“孕育”不出优秀的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