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之“太太客厅”

二、林徽因之“太太客厅”

林徽因是我国20世纪著名诗人、小说家、建筑学家,她集美貌与智慧、才情于一身。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的家庭学术沙龙“太太客厅”给当时的文化圈、文学圈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也是当时新文学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后启蒙思想背景之下的文化景观的呈现。

林徽因成功举办家庭学术沙龙有着诸多重要因素。首先,林徽因出生在书香之家,在她的成长道路上,祖父和父亲对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她祖父是光绪己丑科进士,后任职翰林院编修,然而他却并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传统文人,他思想开明,在对后辈子弟的教育上采取中西并进的态度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深受中西之学的影响,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他在考察欧洲时便带上林徽因同往,并告诉女儿:“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望汝暂时离去家庭繁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5]而且他还不像当年多数家长那样是家长制的专制作风,他非常民主。他曾说:“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6]

林长民对女儿林徽因是寄予厚望的,在欧期间,林徽因父亲经常在家邀客聚谈,在所邀客人当中,多为一些“新交忘年”,而这些“忘年”之交,又“皆是可人”[7],并且对文艺的兴趣都十分浓厚。这些人聚在一起,俨然形成一个小小的沙龙。林徽因在这种家庭环境下耳濡目染、观摩学习、培养锻炼,为其婚后独立主持“太太客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林徽因在自己举办沙龙之前曾参加了许多著名人物举办的有名的茶会,在参与这些茶会的过程中,林徽因收获颇多,为她日后自己举办沙龙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

1931年,林徽因一家迁居至北平东城北总布胡同,她的家便成为当时最顶尖的知识分子聚会的场所,来这里参加沙龙的大都是当时海内外学术界名流。林徽因是一位极其出色的沙龙女主人。她兴趣广泛,涉足多个领域,都有相当的了解和发言权。她不仅对建筑本色当行,对各种文学体裁也都有所涉猎,对舞台设计、期刊插图及封面等,也都做过一定的尝试。她的见解往往很独到又犀利,好恶也界定得十分清楚,从不模棱两可。但她又懂得回旋,懂得看到同一事物的好坏两个方面,在批判的同时不只是一味的批判,也会看到并指出其某一点可取之处。当然,作为沙龙女主人,最必不可少的一项才能莫过于出众的口才了。

对于沙龙女主人出色的学术素养和社交魅力,亲身参与其中的很多学者都进行过高度评价。比如,萧乾曾感叹:“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8]沙龙的熟客费正清说林徽因擅长交际,而且极富魅力,无论在家还是在其他任何社交场合,永远都是目光的焦点。[9]而诗人卞之琳回忆自己第一次进“太太客厅”时则有如下清晰的描述:“当时我在她的座上客中是稀客,是最年轻者之一,自不免有些拘束,虽然她作为女主人,热情、直率、谈吐爽快、脱俗(有时锋利),总有叫人不感到隔阂的大方风度。”[10]

在林徽因的沙龙里,谈话是非常自由的,话题也无所不包。就林徽因本人来说,在她讲话的时候,激情澎湃,洋溢着感染人的活力和创造性。话题从诙谐的轶事到敏锐的分析,从明智的忠告到突发的愤怒,从发狂的热情到深刻的蔑视,几乎无所不包。她总是聚会的中心人物,当她侃侃而谈的时候,爱慕者总是为她那天马行空般的灵感中所迸发出来的精辟警语而倾倒。[11]她的话题有很多,可以自由地在文学、人生、事实、昆明印象等之间信手拈来、切换自如。人们聚在这里,更多是出于一种休闲的目的,一起喝喝茶、聊聊天,除了品评新的文学作品、过去的书法家画家及他们的作品、以规定的方式背诵中国的诗歌、分析并比较外国诗歌等文学艺术方面的谈话外,也会闲聊清华大学、燕京大学里的熟人的品性、性格等。

林徽因的“太太客厅”沙龙,不仅给参与者们带去了闲逸、开阔的氛围和交友、切磋的便利,更扮演了一个文学批判者的角色。它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文学作品第一时间的发布平台及评论者。由于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里成了新人们走进文坛的一个“捷径”,是那些渴望上进的知识分子的一条进取之道。正如唐小兵所说:“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建筑空间,也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认同和交往空间,更是一个表征着文化权力和象征资本的文化空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