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特征
研究生探究性教学,旨在通过将教学与探究、实践相结合,引导研究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经验,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养成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研究生探究性教学是一个重过程、重参与、重应用、重体验的过程,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教学和问题探究的统一
高等学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甚至更早。我国的高等学校,则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中世纪大学与近代大学的承接关系比较明显,从中世纪大学到现代大学,虽然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但是大学最基本的社会职能始终是培养专门人才。任何形式的人才培养,都离不开教学。
研究生探究性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是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问题探究,这样适当组合便构成了探究性教学。赫钦斯说过:“任何社会都应有大学这样的机构,其目的是对社会的最令人困扰的问题进行尽可能深刻的思考,甚至思考那些无法想像的问题。”[14]也就是说,思考问题,即探究,对于大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研究生而言,其所面对的问题更加专业、更加复杂,更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解决。
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起点。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有了疑问,才会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问题探究并不是说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是一个全新的、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人类知识博大精深,我们不可能穷尽一切问题。对于研究生来说,学习更多的是主动探究,自主探索,独立研究,通过对一个已知的问题(但对自己是未知的)的探索,用查阅资料、动手实践等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同样可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同样符合国家对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锻炼。事实上,研究生更需要锻炼自己的问题意识。研究生探究性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教学与问题探究相统一。
(二)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研究生探究性教学包含指导教师探究性地教与研究生探究性地学,且二者紧密结合。研究生探究性教学主张师生在共同探究中,共享探究所带来的乐趣以及探究所得到的成果,以促进研究生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创造性人格的发展。研究生探究性教学,强调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传承与创新是大学教育的特性。大学,一方面传承文化,使人类千百年来所积累的文化遗产得以保留,另一方面又创造新文化。由于传承,保存了文化精华;由于创造,文化推陈出新,绵延不绝。人类就是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中不断进步的。[15]研究生探究性教学也是这样,对知识坚持继承与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宝贵的知识财富,经过时代传承,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实践的检验,造就了今天比较系统的学科体系,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当然需要传承给学生,这是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任务之一。与此同时,人类通过不断地改造世界、改造自己,不断地进行着创造,不断获得进步和自由。研究生的教学不应只是“授—受”式的,研究生的学习不应是墨守成规,简单地重复或再现前人的知识、思维或行为,而应是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结合学科的发展动态、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视角,自主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多向思维,把握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能够对知识进行整体认识,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一种自由的过程中,总会迸发出学术的火花,因为研究生通过探究,会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新思想、新认识、新理解、新思路。
当然,这种创新并不一定要求是首创,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思想。“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认为这些成就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因此对人格来说,成就是第二位的。”[16]这种创造性更多地体现在让研究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能够灵活地运用;具有发散思维,能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善于从不同的视角发现知识间的矛盾关系和逻辑联系,能够从容地适应新情况、探究新问题,获得自我成长和提升等方面。
(三)开放与包容的统一
知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的,不同知识之间也有着关联和交叉。作为知识的中心,大学不仅是知识的“仓库”和知识的“集散地”,更是生产新知识的“工厂”和产生新思想的“源泉”。[17]研究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更加专业、更加高深,研究生的教学如果仅仅局限在单一学科或者单一的课堂上,对研究生知识面的扩展以及能力的锻炼都是十分不利的。
其一,研究生探究性教学是开放性的。
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等方面。
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教学内容是开放性的。主要表现为:研究生学习的知识内容不是局限在某本书或者某种思维定式中,想要学好、学通一个专业问题,不广泛涉猎知识是没法得到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答案的,尤其是人文领域,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只“行万里路”,意义也不大。研究生探究性教学就是要培养研究生自己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内容的广泛开放是其不可或缺的特征。
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教学方式是开放性的。主要表现为:在教学方式上,研究生探究性教学并不是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满堂灌输的教学方式,而是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把握课堂教学,联动课内和课外,将技术和艺术、语言和非语言等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适当使用、互相补充,从多方面将学生带入教学中,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锻炼。不少研究生导师对学生教育采取放任的态度,认为自己给了学生充分的开放性,殊不知这样会使不自觉的学生变得懒惰,让有兴趣学习的学生因为教师的指导不足而使学习效果差强人意,甚至可能没有学到实质性的专业知识。
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教学时间和空间是开放性的。主要表现为: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研究生探究性教学并不强制规定学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也并不是全部在课堂上完成。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讲解知识,让学生入门,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请教导师。进行探究的场所也没有硬性规定。传统的教学由于其封闭性、固定性,阻碍了多样化信息的传入,而开放的研究生探究性教学则可以吸收多样化信息,并能依据一定原理加以选择并做出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知识世界。
其二,研究生探究性教学是包容性的。
其包容性主要表现在对不同专业学生和不同专业知识的包容。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都是经历过本科学习的,受过专业知识的训练,有些学生的研究生所选专业与本科专业不一致,但这并不影响今后的学习,相反,研究生探究性教学欢迎这些有着跨学科背景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的知识也会被融合进来,学生对问题的研究视角也变得更加多样。
(四)合作学习与个人钻研的统一
研究生探究性教学既重视团队合作,也重视个人所做的努力。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都说的是合作的重要性。相比中小学生甚至本科生,研究生的课业负担没有那么重,学习的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并没有那么多,能投入研究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充足,他们都是某一领域、某一方向的“高精尖人才”,研究的问题通常也是比较高深、比较复杂的,很多光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因此就需要合作。
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合作是多方面的,并不只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也需要教师给予适当帮助,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才能真正体现出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合作性。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合作还体现了师生之间关系的平等。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威式的关系模式,教师处在管理者、监督者的位置,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导,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多样性就会受到压制,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素的缺失,学生的创造、探索能力受到严重的打压。研究生探究性教学提倡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合作,师生间能敞开思维的大门,学生能在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中主动思考探究,勇于问、敢于想、善于做。
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合作性还体现在教学主体的相互促进上。研究生教学过程的本质是通过师生交往、共同探究,不断促进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进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缺一不可,二者相互作用,并在这种相互作用中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个行为主体的互动过程。”[18]研究生探究性教学强调在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思考、探究、创新的能力。教师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尊重学生个性和心理的独特性;学生为自己的发展而学,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自身独立获取知识、探索创造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学生在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教师则更新了自己的知识视阈,及时了解了学科发展的动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学术研究少不了个人的钻研。由于研究生探究性教学包含着问题探究,因此这种教学也具有学术研究的韵味。想要更好地参与到问题探究中,个人的自觉、个人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所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作为成年人的研究生,教师不会像中小学老师一样督促其学习,靠的就是个人的自觉与努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查阅资料、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一些学术的火花有可能会迸发而出,这种“灵感”对于研究来说便如春雨般滋润。
个人将自己所钻研的成果与同学合作交流,还能吸收他人的见解,取长补短,不仅自己得到了锻炼,团队意识也得到了培养,这正是研究生探究性教学所追求的。如孙权说言,“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