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师生共同体建设
教育是教化,教人是教心。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不是知识灌输,而是人的灵魂的教化,是互为主体的师生之间的身、心、灵交流的活动。而现代意义上的大学,需要浓郁的学术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则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教师和她的学生们为着学术而共同努力造就的[8]。梅贻琦先生说的“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如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就是强调,大学要尽可能营造一种“教师导引、学生从游”的浓厚的、良好的学术氛围,这样的氛围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利的,学生们经过长期的“从游”,在潜移默化与耳濡目染中会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学生们不仅在学业上能从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受益,而且不知不觉中将形成一种探究精神,这正是日后在学术生活中,乃至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为学术而探究,为真理而求索的精神。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吴咏慧先生在回忆哈佛求学的岁月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哈佛的可贵之处,便是提供一个良好的气氛,让每个人尝试去表达自己,发觉真实的自我。在哈佛,每个人受到鼓励用自己的想法去思考,用自己的感官去感觉,按自己喜爱的方式去生活。除了个体层面的解放之外,哈佛还能够承接西方智识的传统,使置身其地的人随时可以与古人精神相往来。”[9]
学术氛围是教师与学生一同创造的,师生关系是大学教育乃至教育的重要基石。在良好学风创建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变成了重要课题。然而反观当下,师生关系疏离的问题突出,这可能导致教育与其本质渐行渐远。今日之大学教育忽视人以及人的精神道德状况的现象开始显现,且愈发严重,教师同学生之间为着学术而共处的“学术共同体”甚至异化为“利益共同体”,这着实是令人伤心的事情。
沙龙走进教育,融入教育实践中,以其具有的独特魅力,平等、自由、开放、分享、互动、宽容、接纳等特点,使得处在沙龙中的师生得以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师生在沙龙中的交流、互动和互相切磋等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改善上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