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懋元先生的周末家庭学术沙龙

三、潘懋元先生的周末家庭学术沙龙

著名教育家、高等教育学奠基人潘懋元先生的周末家庭学术沙龙也是学术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自从招收研究生开始,潘懋元先生便创设了一种“学术生活的制度化场所”,即周末家庭学术沙龙。每个周六的晚上,所有有兴趣来参加沙龙的人们都围坐在潘先生的家里,大家无拘无束地进行着学术交流。

潘先生的家庭学术沙龙创办之初,便讲明道理,立下了规矩。在这里学术对话被大力提倡,旨在开启学人心窍并鼓励学术的创新,与此同时又大力提倡学术民主,平等是任何对话的前提。在长期的沙龙实践之中,潘先生不断发展出一套学术原则,并将其很好地运用在沙龙之中,形成了一定的“沙龙规矩”。[13]不论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在他们入学的第一堂课中,潘先生总是会提及韩愈的《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他鼓励学生秉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原则,允许学生与导师有不同的意见。在潘先生家的沙龙上,大家既自由宽容,又畅所欲言;既有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又有学术的民主对话;既有家庭的温暖,又有学术的严肃。这就体现出了自由讨论、平等对话、启迪思维、追求真理的沙龙学术原则。

许多学生在加入厦门大学高教所之前就听说过潘先生家里大名鼎鼎的周末家庭学术沙龙了,并且都感到向往和期待。已经毕业的学生或者其他参加过潘先生周末家庭学术沙龙的人也折服于这一沙龙的魅力,乐此不疲地宣传着潘先生的沙龙。“每每遇到潘先生的学生,他们便会提起先生,提起先生的学术沙龙。而每当他们讲起先生的学术沙龙,便会喜形于色,兴致盎然。”[14]

潘先生的周末家庭学术沙龙是一个生动的、具体化的多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实践平台。每到周六晚上,研究生们、一些年轻教师,还有国内外慕名而来的学者,相聚在潘先生家中开展沙龙讨论。沙龙时间,周六晚7点半开始;沙龙地点,潘先生家的客厅。宽敞的客厅里,沙发、茶几、壁立的书架外,还备有不少凳子(沙龙结束凳子可叠放),人数多的时候,客厅济济一堂,据说人数最多的一次有49人。茶几上早准备好了茶点,茗茶、咖啡、水果、糕点、零食,花样丰富;抽烟的男生,还可分享潘先生的好烟;遇到节日,还有汤圆、粽子、月饼等。茶点时间往往是沙龙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些类似于课间休息。

潘先生无疑是极具个人魅力的,而周末家庭学术沙龙更加彰显着他的魅力,这里既有个人魅力,也有学术魅力,不断地耳濡目染着在座的每一个人。他的沙龙上谈的话题很宽泛,既有当前国内的、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动态,又有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上的热门话题,还经常有学生将自己的论文等拿来与大家分享探讨,请大家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在沙龙上,通常为潘先生起头,谈起某一话题,之后大家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热烈的探讨,就算偶尔大家讨论得太过火热,群言相激,以致偶尔离题,也处处闪烁着大家智慧的火花,洋溢着热烈的气氛,好不热闹。争论的过程中,既有面红耳赤,又有欢声笑语,所谓“不打不相识”,不同的见解充分展开,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增进了,每个人的视野开阔了,各种创造性的思维如泉喷涌。潘先生通常在参与者发言的时候静静地坐在一旁笑眯眯地认真倾听,他手指间夹着一支香烟,不疾不徐地抽着,多数时候半举在空中,任轻烟袅绕。他有时点头不语;有时插入几句精辟的评价,亦庄亦谐,恰如时雨之润,话题在不知不觉中便更上境界;又或随手抛出另一个话题带领大家去探寻另一方圣地。

在潘先生看来,学生们远离父母亲人在外求学是非常不易的,他在尽自己所能地给大家营造一个家一样温馨的环境,让学生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就是这样一种人文关怀,使得师生间仿佛结成一个大家庭,同学之间也培养出了兄弟姐妹般的情感。师生几载,情深谊浓,临别依依,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临别之时都会满眼噙泪,舍不得离开。很多已经毕业了的学生们,对先生的沙龙也还是念念不忘的,只要有机会,就会回到这里重温过去的美好时光。

例如,潘先生的学生李均教授回忆道:“每逢周末,除非有重要的事情,一般我都会到先生家参加沙龙,风雨无阻。因为,那里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在那里,师生聚集一堂,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在那里,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增长了我的知识,更让我感受到先生高尚的风范和父爱般的关怀,体验到这个世界上最美好、最珍贵的师生之情。”[15]

潘先生家的周末家庭学术沙龙自创办以来,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且影响愈加广泛和深远。然而在国内,沙龙举办者、举办单位颇多,却很少有人能够坚持下来并将其发展得如此兴旺发达,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首先,潘先生的沙龙具有温馨的家庭气氛。学术沙龙与课堂教学有所区别,学生和老师们在聊天式的漫谈中感受着团结紧张与严肃活泼、争论不休与融洽缓和,精神食粮与物质食粮的双重满足,这些都不是普通的课堂所能够带来的。其次,潘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他秉持着“儒道互通”的道德观及人生观,并且为人温和宽厚,对待学生耐心宽容,允许他们犯错并热情地帮助和引导他们变得更好。潘先生性情豁达,为人也很幽默,于举手投足之间、人品学问之中,成为学生们活生生的榜样。他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益友。再次,潘先生对学术原则的坚持。他的主要观点就是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教学相长、追求真理、提倡学术交流和学术平等,这为同学们求得真知,获得真正的锻炼提供了环境保障。

另外,沙龙的学术价值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点。潘先生总是在沙龙中给学生以有益的启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师生教学相长,相互探讨、激励,造就了一种自由又充实的探讨和向上的学术氛围,充分体现了科学、民主、人文、创新精神,学术魅力与精神光芒熠熠生辉。最后,也许是因为潘先生的沙龙毫无功利目的,使得它得以兴旺发达、隽永持久。有人称这种毫无功利目的的沙龙为“学术生态场”“民间思想村落”“精神飞地”,它不仅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更引发国内外学者及媒体的关注。

其实,不只是同学们通过沙龙学到了知识,其他嘉宾和高教所的老师们也会吸纳一些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就像潘先生说的,“我也积极向年轻人学习,与他们一起探讨问题,总能找到新思想、新观点的碰撞和冲击”。

无论是爱因斯坦的奥林匹亚科学院、林徽因的“太太客厅”,还是潘懋元先生的周末家庭学术沙龙,都有着共同的平等互动、民主开放、自由探究、尊重包容的学术沙龙特征。这些沙龙都对社会文化和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注释】

[1][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37.

[2][德]瓦·托尔尼乌斯.沙龙的兴衰——500年欧洲社会风情追忆[M].何兆武,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4-7.

[3]殷小平.学术沙龙:精神之家与创新之源[J].大学教育科学,2006(5):106.

[4]李现平.奥林匹亚科学院的精神遗产——兼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9):13.

[5]费冬梅.林徽因“太太客厅”考论[J].社会科学论坛,2015(9):93.

[6]徐志摩.伤双恬老人[M]//梁永安.徐志摩散文全编.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216.

[7]林长民.林长民致徐志摩[M]//虞坤林.志摩的信.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231.

[8]萧乾.一代才女林徽因[M]//刘小沁.窗子内外忆徽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

[9][美]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M].陆惠勤,陈祖怀,陈维益,等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122.

[10]卞之琳.窗子内外:忆林徽因[M]//刘小沁.窗子内外忆徽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4.

[11]费慰梅.太太的客厅[M]//刘小沁.窗子内外忆徽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3.

[12]许纪霖.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19.

[13]肖海涛.试论师生学术共同体的构建——以潘懋元先生的家庭学术沙龙为例[J].江苏高教,2007(5):23.

[14]肖海涛.学术的魅力与精神的光芒——记潘先生的学术沙龙[C]//殷小平.我们的精神家园——潘懋元先生周末学术沙龙二十周年纪念.厦门:厦门大学研究院,2006:105.

[15]李均.难忘的周末沙龙[C]//殷小平.我们的精神家园——潘懋元先生周末学术沙龙二十周年纪念.厦门:厦门大学研究院,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