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强制性的教学方法论
在教学方法上,人文教育认为,教学活动不是一种单纯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生命实践活动,是生存方式体认和实践的活动,是生命力量生长和发展的活动,是生命意义发生和创造的活动——有着充满个性的鲜活的生命性。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论倡导对人生意义之“觉”“悟”“体”“察”“省”“行”等进行亲切指导的、柔性的、灵活性的、体验性的、对话性的、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反对强制性的、规训式的、说教式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西方最早宣告教学过程中人文意识的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采用的教学方法不是向学生直接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要求学生与教师共同谈论、辩论,互为启发,从而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和判断,共同去发现真理。这种方法体现了苏格拉底重视对学生个体发展、主体精神的引导,这就是著名的“产婆术”。
中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育方法的是孔子。孔子主要通过叩其两端、旁引侧证,开导点拨学生,使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认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其启发式教育的精髓。
苏格拉底、孔子的教育教学方法一直影响着后世人文教育的实践。文艺复兴时期,维多里诺、拉伯雷等都主张通过绘画、游戏、故事等充满艺术体验的教学方法代替枯燥的文法规则,代替生硬的、教条主义般的语言教学。“这种教育是这样的亲切、容易和使人高兴,好似不像个学者的学习,倒像一个国王的娱乐活动。”[22]17—20世纪的人文主义教学方法基本承袭了文艺复兴时期教学方法的主旨。
20世纪中期,由于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教学方法愈发技术化、手段化,强烈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精神,人文主义教育家试图通过课程教学对功利化和技术化社会造成的人性失落补偏救弊,最具代表性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这种教学是由教师提供材料、创造情境,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进而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教学方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