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式

二、沙龙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式

沙龙不仅提供了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一种宽容接纳的精神,实践过程中,它更为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贵的教育教学方式,其中蕴含的“互动”“分享”“理解”“碰撞”等精髓,是实现、充实、促进、升华教育“对话”的关键所在。

(一)在互动中实现“教育对话”

互动,是学术沙龙的重要特点之一。所谓互动,表示在某一特定社会背景及具体情境之下,各主体间各种性质、形式和程度的互相影响与互相作用。互动必须是发生在多个主体之间,且主体之间必须具备的是双向循环,而不是单个主体的自我活动或是主体之间的单向传输。

对话就是一种互动。对话,不是自我独白、不是话语霸权,也不是对话双方的单向信息传输,它必须是基于差异性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它是对话双方共同走向“之间”以及在“之间”的领域中相遇。“之间”不可能在“我”之中发现,也不能在“你”之中发现,只能在“我—你”关系的互动中才能产生。[3]

教育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互动关系。传统教育展现出来的却是单向的、缺乏互动的异化的教育关系。弗莱雷曾经就克服教育关系的单向性、提倡互动性提出过“教师学生”和“学生教师”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是相对而言的,指的是“作为学生的教师”和“作为教师的学生”。他认为,在学生同老师的对话中,老师再也不单是权威的授业者,因为他们也从与学生的对话中获得教益,这时学生反过来对老师进行教育,学生同老师在对话过程是合作的关系,是共同成长的。沙龙,它所展现出来的互动性正好弥补了传统教育中那种单向的、缺乏互动的异化的教育关系的不足。

在沙龙中,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是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他们频繁地互动着,每个人都就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同学和老师们进行交换,他们中的任何一员都可以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赞扬、质疑甚至批评,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供他人品评。在这种互动之中,敬佩之情和激烈争锋的“硝烟”相互交叠着萦绕在沙龙活动中。

学术沙龙提供一种特别的氛围。在这里,人们可以获得知识的积累、经验的成长、智慧的见识,无论是被肯定、被建议还是被批评;在这里,哪怕争吵到面红耳赤也不会有人记仇,因为那只是基于观点的讨论、基于学术的切磋,并不是针对个人的攻击;在这里,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博采众长,相观而善。在这里,人们获得更多的是成长,而不是被打压,这种成长既是思想的成长,也是人格的成长;在这里,师生们真正能将自己置身于对话的场域中,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下展开交流讨论,并学会和发扬对话时所应具备的宽容接纳。因为只有宽容接纳,才能够使得大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够愿意去设身处地地理解、分析、接受或者批判别人的观点,才能够在观点交互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同时也使他人收获更多。

这种沙龙中的互动,摆脱了传统教育观念中学生对老师的“唯命是从”,在这里,不再是老师教、学生被教,老师讲、学生毫无质疑地听,不再是知识自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流动,而是真正地能够实现教育对话,学生和教师在互动中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实现知识的互递,在互相问难中真正展开思考、学会思考并获得成长。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获得知识只是教育目标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对话的态度、对话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共同合作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并且将这种“对话”和宽容接纳的精神生生不息地传播下去。

(二)在分享中充实“教育对话”

分享,是沙龙的另一重要特点。所谓分享,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将自有资源与他人共同分享,另一方面是分享他有资源。这两方面的含义往往同时发生,即每个人在分享自有资源的同时也会接收到来自他人的分享。分享不是单向的,是一种相互的分享,是一种双赢的状态。

在沙龙中,每次沙龙参与者的发言其实都是一种分享,或分享他们所知,或分享所闻所见,或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等。在这里,人们纷纷表达着自我,纷纷进行着分享,有的人对于某一个他人分享的话题有话要说,有问题要提,自然也是一种分享,就是在这种不断交互的分享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你轻声细语,我慷慨激昂,他分享赞同欣赏,她分享批判怀疑……如此往复。这种基于平等尊重、宽容接纳的对话便充实丰富了起来,使得它看起来是那么的多彩动人。

在传统的教育关系中,缺少这样的分享。传统教育中,教师站在“权威者”的立场上做单向知识传输,顶多算得上是一种面向学生们的、对既定知识的“分而享之”,与真正意义上的“分享”实在是相去甚远。然而在沙龙中,教师和学生同为沙龙的参与者,具有平等的地位,没有高低尊卑之分,每个人都是分享的主体,都有机会与权利进行分享,分享的内容也不受限制,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无须太多顾虑。虽然分享的内容可能会有明显的层次差别,或者彼此之间产生一些误解,但这也使得分享的内容异常丰富,并且在这种氛围中,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分享减少层次的差别,消除误解,使学生和教师们不仅能够在知识上更上一层楼,在为人上也能获取有益的经验。学生再也不是传统教育中的温顺接受者,他们也可以分享教师不知道的内容以及向教师提出疑问或者不同意见。教师也不再是原来的权威者,他们只是相对于学生们更“术业专攻”“闻道有先”的人而已,但仍然是一个在知识等方面有所不足、需要进步的人,他们可以在沙龙中分享他们所知道的、拥有的一切,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识和生活经验给予学生指导,更可以就自己所不清楚的问题向学生们请教,汇聚学生们的智慧。这便是沙龙中的分享。

分享在沙龙中无处不在,分享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分享使得“对话”成为可能。并且,学生和教师在分享中,互相受益,各取所需,他们一来一往的分享使得教育“对话”变得越来越充实丰富。

(三)在理解中促进“教育对话”

教育是追求理解的,理解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并且促进教育意义的生成。理解也是沙龙中人和人之间交往和交流的重要纽带。对话是理解的过程和方法,“我—你”在对话中平等交换、互相接纳,得以产生理解,而“我—你”对彼此的理解,又进一步促进双方的对话,进一步促进双方在对话中的平等交换与互相接纳。因此,沙龙不仅能够使得参与沙龙的人们在对话中互相了解、互相接纳,还能够使人们在理解中进一步发展对话,使得彼此能够进一步在对话中平等交换与互相接纳。

学术沙龙追求理解,将理解贯穿于整个沙龙过程,这促进了沙龙教育意义的形成。然而,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够达成真正的理解,很多时候在教育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之间,理解是不存在的,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对话”,他们的身份地位和传统观念决定了这一切。但是,学术沙龙不一样,理解是沙龙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理解、没有真正对话的沙龙根本不能称其为沙龙,沙龙的意义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理解与沙龙共存,对话与沙龙共存。

将沙龙融入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式,那么理解和对话也便自然而然地渗透于教育当中。沙龙与生俱来的心理环境、平等宽容的氛围,使得进入到其中的主体被“平等化”。教师和学生能够以平等的地位交流对话,与此同时逐步加深着对彼此的理解和接纳,不仅是对人的理解和接纳,还有对其所说内容的理解和接纳。教师与学生之间再也不是单向的既定知识的传输,而是双方在对话中,“把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精神世界呈现给对方并走向对方,他们根据自身的理解选择性地接纳并重新建构自身整体的生活经验和精神世界”[4]。在他们互相理解和接纳之后,更深层的教育“对话”便应运而生了。如此循环往复,师生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越来越深入和深刻的教育对话,实现着教育的真谛。

(四)在碰撞中升华“教育对话”

碰撞是沙龙中观点交流的必然,是沙龙的题中应有之义。碰撞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导致的。沙龙以对话为主,而对话的主体具有差异性,每个主体对待同一事物的观点态度都不会完全相同。并且,有差异的对话才是有意义、有质量的对话,它意味着各种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在充分地被表达的同时,对话主体双方抛弃原来的僵硬对立而走向某种综合,也就是人们在对立和矛盾中思考并解决问题,互相宽容接纳,走向彼此。

传统教育关系中,老师同学生之间的“碰撞”是极为少见的。学术沙龙的意义在于,众人聚在一起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提倡碰撞、讨论、切磋,因为这样才能够使气氛更加热烈,话题更加深入,思想更加深刻。师生在沙龙中抛弃身份地位的差别,只潜心投入学术上的交流。教师不再固守自己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温顺地沉默,取而代之的是师生都变得活跃起来,整个教学气氛也变得轻松起来,师生们秉承着平等尊重、宽容接纳的原则互相交流讨论,不畏惧观点思想的碰撞,因为这正是学生们成长的大好机会,也是教师进行教育、实现教学相长的大好机会。在碰撞中,师生之间的教育“对话”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