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探究精神结成一个“家”

第一节 以探究精神结成一个“家”

1979年,深圳建市,正如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唱的那样:“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1983年,深圳大学成立,这是深圳特区的第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当时,深圳市领导以“当掉裤子也要把深大建起来”的决心和魄力来建设深圳大学,市政府拿出当年市财政收入的一半来建设深圳大学。在当时深圳市经济困难,中国建筑业及相关行业的技术、设备等非常落后的情况下,深圳市竟然只用4个多月就高质量地建好了深圳大学,从建校到招生仅用半年时间,这就是后来邓小平同志所高度赞扬的“深圳速度”。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批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优秀老师纷纷南下支援深圳大学建设。30多年来,在不断成长壮大的道路上,深圳大学坚持办“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持续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丰厚成果,为特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些年来,深圳大学办学实力与声誉快速提升,世界知名大学排行榜显示,深圳大学的国际排名每年提升100多位、国内排名每年提升10多位,被誉为“内地进步最快的高校”,创造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深大速度”。

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以下简称“深圳大学高教所”)成立于1986年,是深圳大学较早设置的专门研究机构之一,也是广东省较早设置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之一。自成立之始,高教所就开始承担各级高教研究课题,包括开展对本校改革发展问题的研究,以及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研究。2006年取得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后,大力抓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学风,2015年高教所被中国高教学会评为“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高教所师资力量强,教师成员多为博士学历,其中张祥云教授、李均教授、肖海涛教授,都是高等教育泰斗潘懋元先生的学生,传承了潘懋元先生的学术精神。

潘懋元先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开拓者,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奠基人。早在20世纪50年代,潘懋元先生就呼吁开展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并撰写相关论作,催生了高等教育学科思想的萌芽。改革开放后,他将自己的学科思想付诸实践,并不断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理论,形成了自己的高等教育学思想体系,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蓬勃发展。潘懋元先生认为,理论研究要避免“大、空、洋”,“大”就是题目大、口气大,认为别人的研究一无是处,只有自己的理论是“填补空白”的;“空”即“空对空”,研究的结论纯粹是由理论推导出来,空话连篇;“洋”就是喜欢搬洋人的话,以壮大自己的声势,而真正有原创力的理论,必须来源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潘懋元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建树在奠定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研究发展基础的同时,也培育了一大批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潘先生还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潘先生十分尊重学生。在博士生选择学位论文选题时,他总是充分尊重学生,他说,学生选的题往往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也是从自己的知识结构或工作经历中引发出来的。学生自己选的题,就会其乐无穷地去探究,就不会觉得苦,往往会得出新的观点。高教所的老师大多是潘先生的学生,教学风格上传承潘先生的精神,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高教所老师们的教学风格与潘懋元先生对研究生及博士生的培养方式是一脉相承的。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扩招使得我国的本科生数量迅速增长,研究生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但是,深圳大学高教所每年招收的学生并不多,高教所对研究生的培养,用高教所老师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注重人才培养质量。

走进高教所,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高教所的课堂是一个会议室,大家围坐在一个椭圆形的会议桌边,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课堂也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师生可以围绕某一个或某几个问题探讨,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学内容的发散性很强。

就讲课而言,高教所的每位老师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生有如下形容:上张祥云老师的课有一种在云端的感觉,让人觉得仿佛思想上的遨游;上李均老师的课有一种在流水中乘船而下的快感,顺畅通快;上肖海涛老师的课就仿佛置身于花海一般,每次上课都是一次美的享受和美感的满足。

更为重要的是,高教所的师生关系融洽,如家庭般温暖,作为高教所的学生是幸福的,很有归属感。而且,高教所富有个性特色的探究性教学,处处充盈着探究精神,使得高教所更像是一个以探究精神结成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