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演,学生主体,师生共激
第一部分的步骤通常是,教师根据所开设的课程,导出主要内容和方向,设计若干个主题,每个主题都巧妙地将该门课程、该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将分散的学科知识及人文教育教化等,整合互通、“打包”在一起,进行主题讲授。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沙龙式探讨。课堂教学如果仅靠教师说、学生听,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地位。但是,这个问题随着沙龙的融入而得到了解决。在高教所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围坐在会议桌旁,彼此平等尊重,进行学术讨论,不仅教师可以对学生分享、提问、质疑和辩论,学生也可以在教师讲授的同时随时发言、分享和提问,甚至质疑、辩论,在这里,宽容接纳是一种原则和常态。
比如,张祥云教授讲授的“高等教育哲学”课以14种关系,28个词语划分为14个主题与学生们分享。这14个主题分别是:科学与人文、科学与宗教、道德与宗教、美与真善、科学与审美、传统与心性、道理与人文、人事与心事、对话与理解、隐喻与精神、知识与教育、现代性与个人、忙闲与精神、象与象思维。每个主题都很简短精练,但仔细琢磨又有着颇深的意蕴,有着很大的探讨空间以及教育价值。
刚开始,学生大都感到茫然,不知从何说起。随着张祥云教授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巧恰当的隐喻及故事,启发诱导、循序渐进、设疑解答,一步步带领学生走近哲学,又一步步推动着哲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再通过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的踊跃分享、讨论和积极提问、质疑以及学生和老师的不断互动,使得学生们对于哲学、对于生活有更进一步、更深层次的感悟,进而达到多方面的教育目的。
再如,肖海涛教授是一位极具知性和女性魅力的教授。她对学生温和而开朗的态度,让见到她的学生总是感觉温暖,心情大好。在她的课堂上,总是鼓励学生们多说,她将课堂交给学生们,让他们去展现自己,去讨论切磋、相观而善,学生们感受到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而且活泼轻快的“闲谈”气息。在肖海涛教授表述每一句话、每一件事的时候,都是那样地富有情感;在她讲到某段自己非常喜欢的话、某个非常敬重的人,或者是与学生们交流讨论之时听到学生们有新奇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分享或观点,喜悦之情便会溢于言表,会非常兴奋地表达出来并加以分析和赞赏;如果学生在某些地方出现严重不妥,她又会马上变得严肃且严厉起来,但她轻易不批评学生,有时是用激动的语调加上合理的、恰当的语言去表达出她的不满和你需要改进的地方,有时直接默不作声,一声叹息足以让你自省。你会被她的感情所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氛围都随着她而变得活跃起来。
作为哲学家涂又光先生的学生,肖老师信奉涂先生所说的教育“反刍说”,即学生的学习同牛吃草一般,先将知识“吞”下去,之后再慢慢反刍、消化。运用到教学中,肖老师要求学生们课后“温故知新”,写“反刍”,整理反思每次课的所学、所思、所想,并围绕课堂中自己感兴趣或有疑问的地方进一步深入研究,在下次课上课前做汇报、分享,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讨论。这便是肖海涛沙龙式课堂中一个很有特色的环节——“反刍”。
这种反刍促使研究生们学会思考,并课外自己进行知识拓展,提高研究能力。同时,反刍又促进学生“相观而善”。反刍也提高了研究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学生们通过分享以及与他人就其分享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使得其沟通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反刍对于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大有裨益,通过课下整理反刍的过程,学生们面对着大量的信息要想办法将其组织起来,有时候灵感突现甚至会将反刍洋洋洒洒地变成一篇小论文,这对于逻辑思维能力是个极大的挑战和培养。
反刍分享环节,需学会倾听他人的收获和观点,互相提问和讨论,交流切磋,有助于自己观点的补充和完善,有助于激励学生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以及课后更细致广泛的研究和分析。这样,一个问题发散开来,新的知识生长点就在围绕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整理之时出现,这些新的知识和思考又可以衍生出许多新的议题,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使得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强化和提高,同时又激励着他们对学术研究的热情,提升着学术研究的能力,养成了探究精神和探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