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前言
第一编 寓道于业:研究生人文教育
第一章 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现实忧思
第一节 研究生人文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带来的挑战
二、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
三、高科技带来的挑战
第二节 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四大误区
一、认识误区
二、专业思维误区
三、实践误区
四、指导误区
第二章 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理性探讨
第一节 人文教育的内涵与实质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二、人文教育的实质:人文精神
第二节 人文教育观的多维向度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二、完满向善的人性论
三、观照精神与价值的课程观
四、非强制性的教学方法论
五、知行统一的过程论
六、潜移默化的效用论
第三节 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促进研究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为研究生教育注入智慧
三、为现代化树立价值导向
第四节 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特殊性
一、深刻内涵:与学术密切结合的人文教育
二、目标追求:由科学而达至修养
三、特色课程:不可或缺的导师人格魅力
四、路径选择: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第三章 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策略
第一节 顶层设计:秉持“寓道于业”的教育理念
一、“寓道于业”教育理念的解读
二、寓道于业的研究生人文教育理念的特点
第二节 基础建构: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
一、导出专业课程的人文内涵
二、重视潜在课程中默会知识的陶冶价值
三、加强探究性教学与融渗性教学
第三节 传导路径:师生互动,以仁成人
一、提升导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遵循师生主体间的多向互动
三、创设主体间互动交流的教育情境
第四节 关键环节:加强研究生的自我教育
一、学习与思考
二、体验与知行合一
第五节 制度保障: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并重
一、建立人性化的管理体制
二、促进制度管理为人文关怀提供保障
第二编 探索创新:研究生探究性教学
第四章 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内涵及渊源
第一节 探究性教学释义
一、教学
二、探究性
三、探究性教学
四、研究生探究性教学
第二节 西方探究性教学之源
一、苏格拉底:产婆术
二、洪堡:由科学而达至修养
三、习明纳:教学和科研的统一
四、施瓦布:探究性教学的倡导者
第三节 中国探究性教学之源
一、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二、《学记》:教学相长
三、书院精神: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第五章 研究生教育与探究精神相契合
第一节 研究生教育必然要求探究性教学
一、研究生培养目标与探究精神
二、研究生教学特点与探究精神
第二节 研究生探究性教学:是方法,亦是理念
一、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定位
二、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特征
三、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生探究性教学观的基本维度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二、彰显探究精神的目的观
三、知行统一、实践探究的过程观
四、合作探究、共同成长的师生观
第六章 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以探究精神结成一个“家”
第二节 学海无涯,治学有术
一、“十个问题”的思考
二、“反刍”的体验
三、“专题教学”的探索
四、硕士论文的“孕育”
第三节 经验与反思
第七章 提升研究生探究性教学的策略
第一节 秉持探究性教学理念,加强教学管理
一、政策引导和支持
二、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
三、文化氛围的陶冶
四、资源的整合与配置
第二节 师生互动,协作探究
一、教师:“牧羊式”培养
二、学生:“淘金式”思考
三、师生关系:主体多向互动
第三节 优化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融渗探究精神
一、多维课程设置
二、教学方法融渗探究精神
三、学术沙龙营造探究氛围
四、评价考核制度的完善
第三编 沙龙课程化:学术沙龙在研究生教育中的运用
第八章 学术沙龙的文化氛围与意义
第一节 沙龙及学术沙龙
一、沙龙的起源
二、学术沙龙
第二节 著名的学术沙龙举隅
一、爱因斯坦之奥林匹亚科学院
二、林徽因之“太太客厅”
三、潘懋元先生的周末家庭学术沙龙
第九章 学术沙龙的教育意蕴
第一节 沙龙是实现“教育对话”的有机载体
二、沙龙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式
第二节 沙龙是优化协同效应的有效途径
一、多学科间的协同效应
二、师生间的协同效应
三、同学间的协同效应
第三节 沙龙是形成浓厚学术氛围的重要手段
一、促进师生共同体建设
二、促进同学间的同伴效应
三、激发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四节 沙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一、思维能力培养
二、倾听能力培养
三、表达能力培养
四、交往能力培养
第十章 学术沙龙课程化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跨学科学术沙龙
一、课程化跨学科学术沙龙
二、跨学科学术沙龙精彩片段举隅
第二节 沙龙式课堂
一、教师主演,学生主体,师生共激
二、学生主演,教师导演,师生共激
第三节 师徒式沙龙
第四节 经验与反思
一、制度化保障全员性与全过程性
二、问题性激发探究性
三、开放性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学术氛围
第十一章 优化学术沙龙的策略探讨
第一节 制度化:促进学术沙龙课程化
一、树立沙龙课程化意识,促进学术沙龙制度化
二、灵活运用不同的沙龙组织形式
第二节 融渗化:优化沙龙化教学过程
一、注重过程,重视参与
二、强调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第三节 人文化:营造和谐的沙龙文化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人际氛围
二、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参考文献
后记 以仁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