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探究性
探究性涵盖“探”与“究”两方面的基本特征。
“探”字,在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远取”,“探,远取之也。从手,罙声。”[7]“探”字在其他古籍中的字义解释也都比较类似,《尔雅·释诂》中有“探,取也。”郭璞注:“摸取也。”朱骏声在《通训定声》中说:“远取犹深取也。”《王力古汉语字典》中的“探”字还有“试探”“寻求”等义。[8]
“究”,取“穷尽”之义。颜师古注“究,尽也”。[9]
“探究”一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的解释,“探究”是指“探索研究或探寻追究,试图发现隐藏的事物或情况”。根据《辞海》(1999年版)的解释,“探究”指的是“深入探讨、反复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真理,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问题。
由上可知,“探究”大体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探究”指一切独立解决问题的活动。广义的“探究”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认知内驱力,可表现为好奇、好问、寻根究底。狭义的“探究”在对象和方式上与广义“探究”有很大的区别。狭义的“探究”专指科学探究或科学研究。
英文中,“探究”一词可用“inquiry”来表示。Inquiry,起源于拉丁文的in或inward(在……之中)和quaerere(质询,寻找)。按照《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在《汉语大辞典》中,探究意为“探索研究”,意思是努力找寻答案、解决问题。
美国学者韦尔奇说:“探究是人类寻求信息和理解的一般过程。从广义上说,探究是一种思维方式。科学探究是一般探究的‘子集’(subset),它的对象是自然界,是在某种信仰和假设的指导下进行的。”[10]
美国学者彼得森对科学探究的特征进行了说明,他说:“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的调查研究活动,其目的在于发现并描述物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其特点是采用有秩序的和可重复的过程;简化调查研究对象的规模和形式;运用逻辑框架作解释和预测。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其他活动。”[11]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与学的指南》中,将探究理解为“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它涉及到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资源以便了解已有的知识;设计调查和研究方案;根据实验证据来核查已有的结论;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得出答案、进行解释并做出预测;把结果告之于人。探究需要明确假设、运用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考虑各种可能的解释”[12]。
由以上可以看出,探究既可以是科学家所从事的研究活动,也可以是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探究并没有年龄和学历的限制。探究最明显的特征,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