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演,教师导演,师生共激

二、学生主演,教师导演,师生共激

这一部分,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经过充分的自主钻研之后,由学生根据专题轮流主讲,之后教师点评、学生之间相互点评,形成一种相互激发的教育氛围。

这个部分通常在每学期的最后一个月或一个半月进行。一般来说,每位老师都是这样安排的:在学期伊始,每位教师会根据自己本学期教授课程的课程目标,精心设计出若干个研究专题,并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们阅读。在这些研究专题中,或根据学生的特点由教师指派专题,或由学生自行在其中选择,如果在这些专题中有学生不满意的或是学生自己有特别想研究的其他专题,在与老师商讨以后,可以另外选择专题进行研究。若一门课程在一个学期安排给一位学生若干个专题,那么学生将和该门课的老师共同商定,每一个专题的研究期限是多久,所有的专题一个接一个地前后衔接,串联起来贯穿于整个学期。每一个专题到了研究期限便马上做分享汇报,这一轮结束后又马上开始下一个专题的学习和研究,然后是汇报。若一门课程在一学期只安排给一位学生一个专题,那么该专题的研究期限则为一个学期,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的前一个月为止。

在专题研究期间,学生们需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相关研究,并结合上课所学内容,以及与老师、同学们经常性的交流、探讨,以解决某专题所涉及的问题。在汇报之前形成一篇规范的小论文式的文档以及精美的PPT,供与大家分享汇报时使用。每学期的最后一个月,课堂将完全交给学生们,由学生们分别到台前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每堂课都由一组或若干组“主持人+汇报人”组成。每一个人汇报完毕,在对应主持人的统筹下,先由学生们自由评价和讨论,再由老师进行总体评价,或者穿插着来,最后再由主持人做总结。如此往复,直到所有人都分享汇报完毕。最后,再由学生们根据前一环节老师和学生们的点评、讨论以及指导,修改撰写的文档,最终完成这一研究过程。

高教所每位老师每学期设计的专题很多,虽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根据师生的讨论,学生并不一定完全按照每学期第一堂课选择的研究专题完成研究,但其主体是不变的。

分享过程中,主讲人要专门交代为何要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别人已经做了什么,我研究这个问题采用的方法是什么,主要的观点和结论是什么,研究中的主要困难和未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等等。主讲人之外的每个人都是“评审专家”,要对主讲人的内容做出专业上的点评。[2]

当汇报人汇报完毕,便是师生们进行点评。点评的环节往往相当激烈,有的同学观察问题角度独到又切中要害,会直接点出汇报者研究的不足。如果汇报者认同此说法,便会虚心接受;如果不认同,或者认为发言者并未真正领悟其所指,便会展开激烈的争辩,有时甚至会争论到面红耳赤,有一股浓浓的硝烟味;有的同学思考问题深入,会为汇报人的研究提供一些更好的改进建议或者补充内容。有的同学研究做得很扎实,讲得又非常到位,会获得大家来自各个维度的好评;有的同学的研究问题很多,你会发现,同学们会纷纷提出其不足和改进建议。

在这一环节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是平等的,并且整个氛围都是宽容接纳的,大家虽然会有问难和争辩,但也只是针对学术,并不是针对个人。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并被他人所理解和接纳。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知识共享,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可以激发创新想法。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讲礼貌。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礼貌还是最基本的,就像张祥云老师经常强调的“说话要讲究方式,让别人能够接受”“要学会看到他人的优点,点评时要先分享你看到的优点,再指出不足”等。老师往往在接近尾声时发表评论和见解,对刚刚整个过程进行总体评价。这其中通常涉及发言学生的教姿教态、对研究内容的评价和建议,还会涉及对其他同学的点评内容和方式的看法及建议。

学生经过这一步骤充分地体验了课题选择、搜集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教学汇报、学术讨论、论文写作等过程,从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了主动的思考者,大家分享关于同一个问题的观点,也能看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切入的角度各有不同,进而得到了诸多专业上及个人能力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