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边境山区行政区划及概况
(一)滇西边境山区的行政区划
依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以及云南省《滇西边境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15年)》等相关文件,“滇西边境山区”是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的简称,位于我国西南边陲,集边境地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边境县的数量和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山区,区域范围包括云南省保山市、丽江市、普洱市、临沧市、楚雄州、红河州、西双版纳州、大理州、德宏州和怒江州10个州(市)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市、区)(以下简称山区县)56个,其他县市区5个,共61个。如表1-4所示。滇西边境山区内有5个民族自治州,48个民族自治县(市、区),20个民族自治县、19个边境县、4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总面积20.9万平方公里。
表1-4 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规划区域范围
资料来源:《滇西边境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二)滇西边境山区的概况
滇西边境山区,地理范围在北纬21°09′—28°23′,东经97°31′—103°38′之间,大部分位于横断山区南部和滇南山间盆地,总面积20.9万平方公里[6]。区域内高黎贡山、怒山、无量山、哀牢山、苍山、云岭等大小山脉纵横其中,域内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多以高原、山地及位于山间盆地、河流沿岸和山麓间的各种坝子为主。滇西边境山区范围内的怒江、澜沧江、元江、伊洛瓦底江、金沙江等众多大小河流穿越其间,河流湍急、落差大。滇西边境山区处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过渡接合地带,最高海拔为6740米,而最低海拔则为76.4米,海拔高度相差大,从而形成多种气候带,气候条件复杂,使得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滇西边境山区是毗邻国家最多、边境线最长、边境贫困问题最为严重的山区,该山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与泰国、印度等国家邻近,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陆地通道,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程度深,消除贫困难度大。滇西边境山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涉及云南省10个州(市)61个县(市、区),是我国14个连片特困贫困地区中唯一没跨省(区)的贫困连山区,的主要聚居着15个特有少数民族、8个人口较少民族、3个特困民族,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2012年,在国家公布的59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中,云南省有73个,居全国第一,其中45个分布在滇西边境山区,占所在区总数的73.77%。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域内贫困县分布区域面广、贫困程度深,消除贫困的难度极大。人口较少民族、特困民族基本处于整体贫困状态。滇西边境山区8个州市的21个县、126个乡镇、651个行政村,直接跨越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而直接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直过区”,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程度深。因此,滇西边境山区的扶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是云南省扶贫攻坚的“上甘岭”[7]。
滇西边境山区的贫困问题与边境问题、民族问题相互交错在一起。滇西边境山区集边境、民族、贫困、山区于一体,是我国扶贫开发攻坚战中边境县数量和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山区,也是少数民族种类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为集中的山区[8]。山区内有民族自治州5个,民族自治县20个,有彝族、傣族、白族、景颇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怒族、独龙族等26个世居民族,其中有15个云南独有少数民族、8个人口较少民族[9]。2012年末,山区有户数493.93万,总人口1775.53万,其中农业人口1559.15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山区有少数民族人口831.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为47.48%[10]。
滇西边境山区贫困面广,贫困发生率高。按照2011年起新执行的2300元贫困标准,除景谷、宾川、陇川和兰坪四个县低收入人群数量无法确定之外,滇西边境山区内的其余57个县、市、区共计乡村户籍人口1361.51万人,2300元贫困线以下贫困人口有523.9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8.48%,几乎是1274标准下的四倍[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