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生计理论内涵
(一)生计及可持续生计概念的界定
从科学研究的逻辑和程式来看,所有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的逻辑起点是基础概念的界定,而可持续生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对生计概念的厘清。Chambers和Conway认为,生计是建立在能力、资产(包括储备物、资源、要求权和享有权)和活动基础之上的一种谋生方式。从概念的界定可知,生计是由“能力—资产—活动”三要素构成的,并得到大多数学者的普遍认同。辛格、吉尔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生计是人们进行选择,利用机会和资源的同时,又不能妨碍其他人的谋生机会。这个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人们借助自身的可行能力、运用可利用的资产,以达到改善他们生存状况目标的行为活动。二是面对复杂多样的外部环境,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谋生手段来达到改善自身生存状况。三是人们为了改善自身生存状况而进行机会选择和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应该给其他人平等获得谋生机会的权利,不能妨碍他人的谋生机会[1]。
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印度经济学家Sem、英国学者Chambers和Conway首次提出了“可持续生计”概念。所谓可持续生计,是指通过维持、提高人们的生产能力,来保障财产、资源、收入的稳定和满足基本生存的需要,是个人或家庭为改善长远的生活状况所拥有和获得的谋生能力、资产和有收入的活动,是基于人们的能力、资产及活动所构成的一种谋生方式,包括收入增长、社会福利增长、脆弱性降低、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二)可持续生计理论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生计理论作为贫困治理理论体系,“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是此理论的核心。可持续生计理论在分析经济社会与物质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揭示贫困人口的致贫的多维成因及其规律,从而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贫困治理方案。可持续生计理论是立足于脆弱性人群,以贫困人口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进行生计资产结构和过程的转变,致力于脆弱人群减少风险、增强恢复能力和持久发展能力的一种整体的、可持续的、消除一切贫穷的发展观。可持续生计理论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提高贫困者持续改善生活能力,引导和发挥贫困者在反贫困行动中的积极作用,关注贫困人口生计维持的能力,把消除贫穷国家的贫困作为目标,让每个贫困者都能享有幸福的权利为目标的可持续生计。二是强调在增强、维持贫困人口的能力与资产的同时,确保自然资源基础免受破坏,降低环境脆弱性。三是强调减少脆弱性和增强恢复能力,帮助最贫困人口和最脆弱人群,满足他们的生计安全需要,增加贫困人口的生计模式和生计策略选择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