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环境—增加资本—提升能力—多元治理”持续脱贫框架

二、“改善环境—增加资本—提升能力—多元治理”持续脱贫框架

滇西边境山区后脱贫时代的可持续稳定脱贫工作框架的建构,既要根据滇西边境山区脱贫摘帽后面临的潜在问题,也要按照滇西边境山区“主体—供体—载体”三位一体的可持续稳定脱贫的思路模式,在借鉴“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和“贫困人口能力再造”等相关理论,构建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的基本框架。从环境脆弱、生计资本、生计能力、多元治理、共享发展、共同富裕六个方面来建构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分析框架。如图8-4所示。

图8-4 滇西边境山区后脱贫时代可持续稳定脱贫分析框架图

参考资料:凌经球《可持续脱贫:新时代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一)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基本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和共享发展

2020年后,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改善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的民生,增加当地贫困群众收入,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当地贫困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让改革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当地贫困群众,确保当地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在滇西边境山区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后,当地贫困人口虽然摆脱了绝对贫困,但是绝大部分贫困人口仍然处于相对贫困阶段。因此,滇西边境山区2020年后的扶贫工作重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那些刚刚越过贫困线的处于相对贫困阶段的贫困人口持续稳定脱贫,以巩固滇西边境山区脱贫攻坚成果为新的起点,促进滇西边境山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滇西边境山区相对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确保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二)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目标导向:贫困人口实现共同富裕

2020年后,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的目标导向,是让当地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走上富裕小康生活之路。我们就必须促进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可持续稳定脱贫。为此,我们必须借鉴滇西边境山区精准扶贫成功经验,发挥精准扶贫对实现滇西边境山区共同富裕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一是要以滇西边境山区基层党组织为桥头堡带领当地贫困人民实现了可持续稳定脱贫,满足滇西边境山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确保当地贫困人口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二是精准识别滇西边境山区的先富、后富群体,发挥滇西边境山区先富群体对后富群体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精准施策带动滇西边境山区的后富群体;三是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网,加强滇西边境山区共同富裕工作的扶贫资金后盾;四是激发滇西边境山区和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意识和自我脱贫能力,提升滇西边境山区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心;五是结合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家庭所处的脆弱性环境及生计资本拥有状况,科学制定滇西边境山区相对贫困人口多维贫困识别标准及评价体系。

(三)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前提条件:改善贫困人口脆弱性背景

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实证分析表明,贫困人口所面临的脆弱性背景是他们陷入贫困陷阱的关键因素之一,改善贫困人口脆弱性背景,是实现贫困人口可持续稳定脱贫的前提条件。同样,滇西边境山区要实现贫困人口可持续稳定脱贫,必须改善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恶劣的生存环境。为此,采取“易地搬迁”措施,针对生活在恶劣边境地区的贫困人口,按照“固边、惠民、富民”和“一线守边、二线固边、三线服务”的边境扶贫路子要求,采取循序渐进、梯度转移的移民搬迁方式,加快边民脱贫致富,确保边民不流失、守边不弱化,破解滇西边境山区“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严峻问题。另外,降低滇西边境山区脱贫户的返贫风险,增强他们应对风险冲击的“抗逆力”等。

(四)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重点领域:持续增加贫困户生计资本

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的生计资本,是他们可持续生计不可缺少的生存资本,主要包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一般而言,滇西边境山区民众对生计资本拥有的优劣与多少,决定着人们生活质量状况的好坏。当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处于极端贫困状态时,他们的生计资本总和可能是零,至少是处于极度匮乏状态。因此,2020年后,要使滇西边境山区相对贫困人口实现可持续稳定脱贫,就必须在巩固原来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地增加贫困人口的各类生计资本,根据滇西边境山区和贫困户的生计资本状况,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实施精准施策方略,开展全方位扶持,可持续增加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的各种生计资本。

(五)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关键环节:增强贫困人口发展能力

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是支撑贫困人口可持续稳定脱贫的关键环节。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要彻底脱贫,实现由贫困人口向非贫困人口转变,我们必须提升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自身的脱贫能力,发挥他们脱贫的主观能动性意识,帮助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积极主动地将国家的帮扶措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他们的可持续生计能力,包括环境适应能力、资源整合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生计创新能力。一方面,破除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援助依赖症”,改变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依赖行为;改变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的生活陋习,消除贫困人口“懒、散、慢”等陋习;对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可持续稳定脱贫的技能、本领,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这样,才能实现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

(六)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战略举措:主体多元化和机制创新

一方面,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群众”主体多元化可持续稳定脱贫治理模式,推动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可持续稳定脱贫。在这个主体多元化的可持续稳定脱贫治理格局中,一要厘清各级政府职责;二要让市场主体(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滇西边境山区的产业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三要通过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引导各类非政府组织参与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工作,为当地贫困群众提供“更接地气”的专业化服务;四要充分发挥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积极脱贫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建立可持续稳定脱贫创新机制,推动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工作,建立依法治理机制、目标需求导向项目规划机制、扶贫开发资金多渠道筹措与封闭运行管理机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机制、农村贫困治理责任机制、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