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指标化”和“数据材料扶贫”
精准扶贫成效考核是落实、检验精准脱贫质量的重要手段。要按国家脱贫攻坚的要求,必须实行严格的精准扶贫考核评估制度,防止出现虚假脱贫、数字脱贫现象,防止扶贫工作中存在一兜了之、敷衍了事、弄虚作假的行为[34]。但是,在国家精准扶贫考核压力型体制下,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呈现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各级政府扶贫部门都是以任务为导向,才能实现国家脱贫攻坚的方针政策。在国家精准扶贫考核压力型体制背景下,在滇西边境山区的部分驻村扶贫干部存在着扶贫工作不力,扶贫工作中存在敷衍了事、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工作作风,不能真正为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找路子;有的扶贫干部怕担责任、怕麻烦,不愿触及滇西边境山区的深层问题,不能够深入到贫困家庭中了解情况,在执行各项扶贫政策时,脱离滇西边境山区的实际情况,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开展扶贫工作[35]。不能做到与群众同甘共苦、扶贫作风漂浮、滥竽充数等。
滇西边境山区的驻村工作队存在着“数据材料扶贫”现象。在脱贫考核压力过大的情况下,滇西边境山区驻村工作队对上级政府考核部门玩起“数字脱贫”“文件脱贫”的游戏,造成滇西边境山区精准扶贫政策被简单化理解和执行,他们整天忙于在电脑前填报各种详细、精确的数据,做报表、审计材料等,疲于应对上级的检查,没有真正发挥驻村扶贫工作功能。在“山高皇帝远”的滇西边境山区,部分上级领导不顾各少数民族村寨生产方式落后的实际,采取急躁冒进的“突击式”“逼迫式”的扶贫措施。脱贫计划措施脱离滇西边境山区的实际情况,有的扶贫措施缺乏针对性、操作性,没有有效落实,把滇西边境山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文件化”“会议化”“表格化”;滇西边境山区有的驻村干部不驻村、假驻村,在考核评估中弄虚作假,试图在考核评估中蒙混过关。在贫困退出机制上,采取算账脱贫、突击脱贫,脱贫质量不高[36]。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开始对当地的基层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更加不信任。一些贫困群体认为驻村扶贫干部们不干实事,只知道造假扶贫材料,应付上级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