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族群型贫困村”的精准帮扶措施
族群型贫困,是指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因整个族群在生产方式、落后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生活方式等与现代社会不适而造成的贫困村。滇西边境山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集中的山区,因受民族成分的复杂性、民族习俗文化的多样性、文化贫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受恶劣地理环境和传统民族文化影响,人们思想普遍较为保守、市场经济思维较弱、市场意识淡薄,忽视通过市场经济手段来劳动致富,很多人仍过着守土守旧、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的生活。很多村寨“贫困文化”突出,出现“贫困潜伏、贫困回归”现象,很多村寨具有明显的民族聚居生活特征和集聚的生活模式,村民思想保守和日益陈旧,贫困现象循环累积,从而逐渐形成了族群型贫困村。针对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族群型贫困村,我们采取以下“因村施策”精准帮扶措施。
一是采取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精准扶贫措施。我们在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族群型贫困村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时,既要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族群型贫困村的民族文化,又要引导村民摆脱“贫困文化”的影响。把少数民族族群型贫困村之外的主流文化与本村的地方性民族文化很好地交融在一起,主流文化可以吸取民族文化精华,让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对主流文化发挥反哺作用,实现滇西边境山区精准扶贫战略的新突破,让少数民族族群型贫困村的贫困群体过上幸福的生活。
二是实施贫困文化“有破有立,破立结合”的精准文化扶贫措施。面对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族群型贫困村的“贫困文化”,在实施精准文化扶贫过程中,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少数民族族群型贫困村“贫困文化”,对贫困文化采取“有所鉴别、有所保留”的措施,对那些不利于贫困村经济发展的贫困文化成分加以抛弃或改造,而那些有利于贫困村经济发展的贫困文化元素,必须大力倡导和弘扬,做到“有破有立,破立结合”。我们在实施文化扶贫过程中应该抛弃这些消极文化,用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引导,破除消极文化对贫困群体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反思、弘扬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族群型贫困村贫困文化中那些蕴含了纯真的人类本性的元素。比如,贫困群体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虔诚和对纯粹精神境界执着追求的民俗信仰,有利于人们正确看待现实中的“利与义”;又如,少数民族族群型贫困村贫困文化中积淀的乐天向上、和谐忍让的优良传统,追求“正义”“纯粹”的渴望,淳朴自然、遵循传统伦理道德、重义轻利的人际交往规则,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人们和谐共处和边境民族团结有重要作用;再比如,少数民族族群型贫困村那些敬“山神”“树神”“水神”“猎神”,不乱砍乱伐树木、不肆意污染河流、不随便猎取幼兽的生态价值观念,有利于保护滇西边境贫困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32]。
三是实施“有深度、有广度、有效度”的精准文化扶贫措施。我们在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族群型贫困村实施精准文化扶贫时,必须从贫困文化消亡的滞后性导致“贫困潜伏、贫困回归”效应的角度,开展“有深度、有广度、有效度”的精准文化扶贫措施。一方面,实施少数民族族群型贫困村“有深度”的文化扶贫。既要注重少数民族族群型贫困村贫困群体的物质贫困脱贫,又要重视贫困群体文化贫困脱贫。避免因贫困文化消亡的滞后性导致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族群型贫困村返贫和潜伏贫困现象出现。另一方面,实施“有广度”的文化扶贫。精准识别确定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族群型贫困村贫困对象,并对这些贫困群体进行物质帮扶和文化帮扶相结合,把“扶智”“扶财”“扶物”统一到“扶人”上来。再一方面,实施“有效度”的文化扶贫。根据少数民族族群型贫困村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少数民族族群型贫困村的特点,合理权衡物质扶贫与文化扶贫的侧重点,注重文化扶贫的有效性。当少数民族族群型贫困村的物质扶贫处于首要地位时,应该侧重于物质扶贫,当物质贫困实现脱贫后,就应该侧重于文化扶贫,防止山区出现返贫现象[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