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地区贫困和特殊群体贫困凸出
(一)特殊贫困地区范围界定
滇西边境山区中的特殊贫困地区,主要有“地方病高发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民族直过区”“边境沿线的贫困地区”等。特殊贫困地区的分布情况是,25个边境县、迪庆州农牧特困救助区域3个县、特殊贫困类型地区的宁蒗、兰坪2个县,共计30个县。由于这30个县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所以,统称为特殊类型贫困地区[34]。这些特殊贫困地区突出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典型的“原生态贫困”,具体表现为少数民族比例高,贫困人口集中连片、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社会发育程度低、脱贫成果很难巩固、脱贫困难返贫容易。二是大多处于边境一线,10个州(市)中有怒江、保山、临沧、普洱、红河、德宏6个都处于边境沿线一带,容易成为国家政策“盲点”,各种国家的优惠政策难以惠及这些地区。三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贫困文化”根深蒂固,属于典型的“素质型贫困”。
(二)“民族直过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深度贫困普遍
“民族直过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时,云南省景颇族、基诺族、德昂族、傈僳族、独龙族、怒族、佤族、布朗族以及一部分拉祜族、哈尼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些民族聚集区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和阶级社会初期,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没有进行土地革命,也没有划分阶级成分的过渡政策和特殊扶持政策,这些民族跨越多个社会发展阶段,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现已涉及云南8个州(市)、25个县、161个乡镇,近140万人口,16个跨境民族。其中,边境县19个,占云南省边境县的76%。“直过民族区”的区域涉及临沧、保山、德宏、红河、普洱、西双版纳、怒江、丽江8州(市)。“直过民族区”的民族主要涉及20个民族,包括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布朗族、傈僳族、佤族、怒族、景颇族8个少数民族以及部分哈尼族、阿昌族、拉祜族、纳西族、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35]。目前,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中的“直过民族区”贫困面广、贫困度深,属综合型整体性贫困,脱贫难度大;生活方式落后,干部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山地灾害频繁,土地生产率低,粮食供给缺口大;道路设施建设落后,通讯信息传递不畅;外界文化影响大,民族文化渐渐丢失[36]。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同样存在着严重的贫困问题,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返贫现象较为突出,文化贫困引致贫困文化。
(三)“滇西边境民族地区”的恶性循环贫困
滇西边境山区集“民族、贫困、边境”于一身,恶劣的生态环境致贫,因沿边性难以获得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而致贫,文化贫困致贫、教育落后致病,许多少数民族生活处于极度的贫困状态;吸毒人员多,毒品危害严重,吸毒致贫现象普遍;边境线长,政治结构混杂,宗教渗透频繁,边疆稳定存在潜在威胁。从而导致滇西边境地区面临着边境民族贫困严重、脱贫致富困难、脱贫困难返贫容易的恶性循环:在物质生产方式上表现为“越穷—越粗放耕作—越穷”;在人口繁衍中表现为“越穷—越超生—越穷”;在经济建设中表现为“越穷—国家投资越不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大—越落后”;在文化教育上表现为“越穷—读书条件越难—文化素质率越低—越穷”[37]。
滇西边境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的边缘性、社会结构的复杂性、民族宗教问题的复杂性,使得该区域在国家边境安全方面和国家对外开放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快滇西边境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消除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扶贫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解决滇西边境一线这部分人的贫困问题,既有利于我国整体扶贫开发工作推进,有利于我国“南方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的全面实施,有利于维护国家边境地区的安全问题。
(四)特殊贫困人群的整体性贫困
滇西边境山区是我国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边境县域数量和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山区,也是少数民族种类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为集中的山区[38],该山区内的特殊贫困群体主要是人口较少民族、“直过民族”和沿边跨境少数民族。这些特殊贫困少数民族地处边远的深山老林、沟壑纵横、山势险峻、道路崎岖、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扶贫难度大;以独龙族、怒族为代表的“直过民族”地区,仍然以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农业为主,以对等互换的商品交换观念为主,生产方式落后[39]。他们整体处于贫困状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德昂族、怒族、独龙族、基诺族、普米族等7个人口在10万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贫困发生率高达74.2%[40]。二是阿昌族、白族、布朗族等13个各民族的45个支系,12个“直过民族”,分布在8个州(市)25个县共138万人,贫困发生率达91.1%,几乎处于整体贫困状态,是扶贫开发最难攻克的堡垒。三是16个沿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共104万,贫困发生率高达45.2%[41]。四是景颇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4个特困民族,还有僰人、俐米人、勒墨人、老品人、昆格人、本人、普标人都是处于整体贫困状态的极端困难群体[42]。这些特殊群体整体处于深度贫困状态,脱贫难度大,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很难摆脱贫困状态,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以至于给国家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反贫困工作带来巨大的难度[43]。
这些特殊深度的贫困群体大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水平低,生产力落后,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中,仍然处于比较原始的生活状态,习惯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思维传统固执,很难接受国家扶贫开发政策,而且整体处于深度贫困状态,脱贫难度大,依靠自身的努力走出贫困状态比较困难,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以至于国家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反贫困工作带来巨大的难度[44]。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精准扶贫措施,优先扶持深度贫困群体,尤其要巩固提升莽人、克木人、苦聪人帮扶成果,继续推进独龙族、瑶族山瑶支系综合扶贫开发,加大特困民族重点帮扶力度。同时,还要重视滇西边境特困山区的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的贫困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