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贫困主体持续脱贫内生能力
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的内生能力包括健康的身体、足够的生产生活资料、一定劳动技能、自由发展时间和平等的机会和权利,而且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的内生能力是实现贫困人口可持续稳定脱贫的依托。滇西边境山区贫困户脱贫后是否能够保证可持续稳定脱贫取决于脱贫对象是不是具备“想不想”稳定脱贫的内生动力和脱贫对象“能不能”稳定脱贫的可行能力。前者强调的是消除“脱贫后与我无关”思想,树立“自信脱贫”的致富信心,后者强调的是提升贫困对象的可行能力。为此,我们要继续重构滇西边境山区脱贫对象的动力激发与能力提升机制,增强滇西边境山区脱贫户的可持续生计能力。
(一)激发内生动力奠定贫困人口可持续稳定脱贫的基础
可持续生计能力,是指农户以自身所储备的知识或物质基础为前提,充分获取、利用社会资源、人力资源以实现自身生存需要的基本能力。可持续生计能力的构建和培育,能够较快促进、恢复贫困群体被剥夺的生存能力,使贫困家庭向其他富裕家庭一样,能够得到较好的教育资源、社会网络资源和医疗资源以维持生计可持续性。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的可持续脱贫问题和防止返贫问题,除了需要国家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等外界的推动外,更离不开贫困群众自身内在的生计能力,也就是更需要贫困群众“脱贫摘帽”后具有能够确保可持续脱贫的内生动力,以及贫困群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为此,政府扶贫部门要激发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可持续稳定脱贫的内生发展动力,加大对滇西边境山区脱贫人口的扶贫激励性政策供给,在供给的扶贫政策中,应该为脱贫家庭提供可持续稳定脱贫的方略。同时,要激活滇西边境山区的帮扶干部的内生帮扶动力。为此,要减轻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干部的扶贫工作思想包袱,简化繁杂的扶贫数据档案材料;科学客观地考核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干部的工作成效,增强扶贫干部的帮扶责任感;彻底消除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干部“脱贫即满、脱贫而安”的思想;提升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干部管理与执行能力,持续关注当地脱贫家庭的发展状况[32]。
(二)教育培训提高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生计能力
提升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主体素质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脱贫的生计能力,坚持“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基本原则,实施教育扶贫,提高滇西边境山区人力资本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当地脱贫群众返贫问题。为此,一是加大对滇西边境山区教育资金投入,加强当地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滇西边境山区义务教育质量,扩大滇西边境山区义务教育覆盖面,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二是出台激励教师政策,提升滇西边境山区教师的薪资待遇,让教师“愿意来”“留得住”,提高滇西边境山区教师队伍的质量,持续提升滇西边境山区的教育质量。三是根据滇西边境山区实际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尝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相结合”人力资源培养模式。在职业技能培训时,提高技能培训参与率,精准设置培训内容,根据贫困家庭致贫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加强对滇西边境山区青壮年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既能提高滇西边境山区基础教育普及率,又能提高滇西边境山区劳动力的职业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滇西边境山区劳动力素质,增强脱贫贫困家庭竞争力,提高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最终实现贫困人口可持续稳定脱贫致富。
(三)医疗卫生保障救助恢复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生计能力
滇西边境山区地方病、艾滋病等疾病,对滇西边境山区脱贫脆弱户实现可持续稳定脱贫产生严重的制约影响。一是直接导致滇西边境山区脱贫脆弱家庭主要劳动力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降低家庭增收能力。二是增加滇西边境山区脱贫脆弱家庭的经济支出,陷入“贫穷—健康风险—生计脆弱—贫穷”的循环。三是导致滇西边境山区脆弱脱贫家庭可行能力下降和相应社会参与机会的丧失,那些脆弱脱贫家庭患病者,容易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排斥而成为社会边缘群体。因此,滇西边境社区可以通过医疗卫生保障来救助恢复当地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生计能力,继续实施提供充足基本服务支持政策。由国家财政给予补贴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个人缴纳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结算制度,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偿付后仍存在自付费用支付困难的,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滇西边境山区自然灾害导致贫困家庭生计资本严重损失,或者因重大疾病、安全事故导致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家庭主要劳动力劳动能力丧失而陷入贫困的家庭,可以享受实物救济和现金救济;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家庭主要劳动力长期患病,处于脱贫继续扶持期的家庭,可以享受国家医疗援助政策。滇西边境山区应该具体做好以下医疗卫生保障救助工作。
首先,加强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大对滇西边境山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性疾病的防控力度,对包虫病、结核病、艾滋病疫情严重的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人群进行重点筛查,做好贫困群众慢性病患者的规范管理,加强对滇西边境山边缘贫困人口的疾病防控,建立健全贫困群众边缘人口“监测—预警—应急救助”机制,为容易陷入贫困地带的贫困群众边缘人口的健康卫生情况提供及时预警与救助,减少滇西边境山贫困群众新贫困人口产生。
其次,构建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三级网络标准化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滇西边境山区远程医疗诊治和保健咨询服务,为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提供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防病治病需求的公共服务,根据贫困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医药的实际功效各异,满足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对本民族传统医药的极大需求。各级政府扶贫部门对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医药必须采取各种公共扶持政策,在边境民族贫困县设立民族医院,培养民族传统医学医务人员,重视民族医药的研究与教学,科学生产加工民族医药药材;加强滇西边境山区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艾滋病等防治工作;实施滇西边境山区儿童营养改善、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妇女“两癌”免费筛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完善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贫困人口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对精准扶贫对象每两年一次免费体检,其中慢性病、地方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每年享受一次免费体检。
最后,实施精准兜底扶贫政策,减轻滇西边境山贫困群众贫困人口看病就医负担。在滇西边境山区实施改革费用支付方式、完善住院治疗“先诊疗后付费”等政策措施,节省贫困群众贫困人口就医治疗的时间及资金成本。落实滇西边境山贫困群众贫困人口大病与慢性病精准分类救治,实行疾病分级诊疗,强化随访评估、适时转诊等工作,避免增加贫困群众额外医疗消费负担。加强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综合医疗保障,健全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制度。建立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府兜底“四重保障”机制,适当调整减低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的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逐步降低贫困群众贫困患者治疗费用的自付比例。加大对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特定病种患者的医疗救助力度,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后进一步分摊费用,尽可能降低贫困群众患者就医成本,防止贫困群众家庭“脱贫摘帽”后出现因病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