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持续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
实现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持续稳定脱贫是云南省脱贫攻坚任务的关键,也是云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云南实现跨越发展的难点。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滇西边境山区持续稳定脱贫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滇西边境山区的精准扶贫经验应用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当中,推进滇西边境山区乡村振兴,调动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一脉相承的关系。精准脱贫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则可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45]。为了继续推动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脱贫摘帽后的相对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工作,确保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的高质量稳定脱贫,继续巩固滇西边境山精准脱贫攻坚效果,政府扶贫部门必须立足于滇西边境山区精准脱贫实际情况,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全盘统筹,加强滇西边境山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隙衔接,打造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可持续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
一方面,把滇西边境山区持续稳定脱贫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以脱贫攻坚成果为实施滇西边境山区乡村振兴战略筑牢基础,在脱贫攻坚战过程中坚持乡村振兴战略思路,激活滇西边境山区的配套设施、技术和人才等要素,重视滇西边境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滇西边境山区基础设施“短板”,夯实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发展根基。在实施可持续稳定脱贫工作中,要积极发挥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力量,不断推动滇西边境山区产业的发展,为贫困人口持续稳定脱贫提供机制保障,根据滇西边境山区的边境、民族、落后的区域实际,加强滇西边境山区村村通路、安全便捷的现代交通体系,推进滇西边境山区环境卫生、垃圾站、“厕所革命”、饮用水安全体系、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滇西边境山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硬环境”。同时,要加强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广泛开展道德、法律、移风易俗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在精神文化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与教育、扶智和扶志等相配套,建立自发的长效精神保障机制[46]。加强滇西边境山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服务保障的文明乡村风貌建设,才能增强滇西边境山区吸引人、留住人的能力,为滇西边境山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软环境”。提升滇西边境山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发展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另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工作。在滇西边境山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我们要充分整合并有效发挥滇西边境山区的土地、劳动力、技术和资本等资源,充分发掘滇西边境山区发展潜力,为打赢滇西边境山区脱贫攻坚战提供动力支持,才能推动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脱贫,保障农村真脱贫,让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的“脱贫摘帽”成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因此,滇西边境山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于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脱贫的实现,实现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脱贫是乡村振兴的要求。
最后,在准确把握脱贫攻坚战略要义与乡村振兴战略定位的基础上,实现滇西边境山区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对接。在滇西边境山区实施由“特惠定制政策”向“全民普惠政策”转变,转向全民共享,逐步减缓滇西边境山区相对贫困群体,使贫困群众在共享、共建中实现共同富裕;滇西边境山区的产业发展由“快速脱困”定位为“可持续发展”,逐渐将产业发展目标瞄准可持续,产业发展的重点从“快速脱困”逐步转向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47]。
【注释】
[1]凌经球:《可持续脱贫:新时代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3月。
[2]凌经球:《可持续脱贫:新时代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3]王富珍、周国华:《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山区县域脱贫稳定性评价》,《农业工业学报》,2019年第2期。
[4]凌经球:《论可持续脱贫》,载《桂海论丛》2007年第3期。
[5]胡原、曾维忠:《稳定脱贫的科学内涵、现实困境与机制重构》,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6]胡原、曾维忠:《稳定脱贫的科学内涵、现实困境与机制重构》,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7]胡原、曾维忠:《稳定脱贫的科学内涵、现实困境与机制重构》,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8]胡原,曾维忠:《深度贫困地区何以稳定脱贫——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现实思考》,载《当代经济管理》2019年第12期。
[9]凌经球:《可持续脱贫:新时代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10]凌经球:《可持续脱贫:新时代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11]杨帆、徐伍达:《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新思路》,载《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7期。
[12]张琦、孔梅:《“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减贫目标及战略重点》,载《改革》2019年第11期。
[13]张琦、孔梅:《“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减贫目标及战略重点》,载《改革》2019年第11期。
[14]李明珠、刘婷婷、杨文静:《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可持续性对策研究》,载《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1期。
[15]高圆圆、范绍丰:《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精神贫困探析》,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16]李明珠、刘婷婷、杨文静:《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可持续性对策研究》,载《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1期。
[17]张建伟、杨阿维:《民族地区公共品供给与减贫成效研究》,载《西藏科技》2018年第8期。
[18]史志乐、张琦:《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绿色减贫新构思和新路径》,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19]付耀华:《云南边境民族贫困县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20]丁军、陈标平:《构建可持续扶贫模式治理农村返贫顽疾》,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21]丁军、陈标平:《构建可持续扶贫模式治理农村返贫顽疾》,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22]李金龙,董宴廷:《目标群体参与: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领域形式主义的治理之道》,载《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23]郑长德:《2020年后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思路与路径研究》,载《民族学刊》2018年第6期。
[24]丁军、陈标平:《构建可持续扶贫模式治理农村返贫顽疾》,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25]吴晓俊:《中国农村返贫困境分析与可持续扶贫探索》,载《求实》2010年第6期。
[26]吴晓俊:《中国农村返贫困境分析与可持续扶贫探索》,载《求实》2010年第6期。
[27]吴晓俊:《中国农村返贫困境分析与可持续扶贫探索》,载《求实》2010年第6期。
[28]张耀文、郭晓鸣:《中国反贫困成效可持续性的隐忧与长效机制构建》,载《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29]刘明辉、刘灿:《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载《苏州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30]王志章、杨志红:《2020年后民族地区持续性减贫路在何方》,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31]共济:《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32]胡原、曾维忠:《稳定脱贫的科学内涵、现实困境与机制重构》,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33]丁忠兰:《云南民族地区扶贫模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
[34]荆炜:《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及补偿类型区划研究》,载《新疆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第20页。
[35]林素娟:《把绿色发展理念“注入”精准扶贫工作》,载《南宁日报》,2015年11月24日。
[36]丁忠兰:《云南民族地区扶贫模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
[37]凌经球:《可持续脱贫是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深化与提升》,载《广西日报》,2019年8月8日第5版。
[38]张耀文、郭晓鸣:《中国反贫困成效可持续性的隐忧与长效机制构建》,载《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39]刘建:《主体性视角下后脱贫时代的贫困治理》,载《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40]张耀文、郭晓鸣:《中国反贫困成效可持续性的隐忧与长效机制构建》,载《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41]胡原、曾维忠:《稳定脱贫的科学内涵、现实困境与机制重构》,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42]李小云:《脱贫摘帽重在不返贫》,载《人民日报》,2018年8月26日第5版。
[43]张耀文、郭晓鸣:《中国反贫困成效可持续性的隐忧与长效机制构建》,载《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44]张琦、孔梅:《“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减贫目标及战略重点》,载《改革》2019年第11期。
[45]郝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精准脱贫长效可持续对策研究》,载《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11期。
[46]宋昊:《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可持续脱贫路径研究》,载《西部财会》2019年第6期。
[47]徐晓军、张楠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对接:逻辑转换与实践路径》,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