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供体—载体”三位均衡一体持续稳定脱贫思路构想
滇西边境山区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2020年后仍然存在着脱贫与返贫同时并存的问题,并且将会成为阻碍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进程的顽疾。因此,在今后的贫困治理中,滇西边境山区应关注缓解“相对贫困”问题、破解“脱贫后返贫”问题。为了避免陷入“贫困—脱贫—返贫”的怪圈,滇西边境山区必须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一致的发展到道路,才能实现当地贫困人口可持续稳定脱贫目标。为此,我们清楚认识到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发展问题、发展成果的共享问题,而不是生存问题。[23]在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过程中,要确保一般贫困人口能够平等获得自我脱贫发展能力的机会,建立完善滇西边境山区全覆盖、高保障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确保滇西边境山区特殊类型贫困人口获得最低经济福利。同时,要真正实现滇西边境山区2020年脱贫后可持续稳定脱贫目标,让当地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走上脱贫致富小康之路,我们必须理清滇西边境山区2020年后可持续稳定脱贫的基本思路,要根据滇西边境山区脱贫摘帽后存在“主体、供体、载体”三者发展不可持续性的潜在问题,构建“主体—供体—载体”三位一体的可持续稳定脱贫的思路模式,按照“主体—供体—载体”三位一体的可持续稳定脱贫的思路,开展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工作。如图8-3所示。
图8-3 滇西边境山区后脱贫时代“主体—供体—载体”可持续稳定脱贫思路图
参考资料:丁军:《构建可持续扶贫模式治理农村返贫顽疾》,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滇西边境山区“主体—供体—载体”三位一体可持续稳定脱贫思路要求: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的根本驱动力,是提高当地贫困主体素质,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的外部推动力,是将当地扶贫资源的可持续供应与利用;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衡量的基本标准,是将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循环。
滇西边境山区“主体—供体—载体”三位一体可持续稳定脱贫思路强调:以滇西边境山区“主体、供体、载体”均衡发展作为可持续稳定脱贫的前提条件;以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主体能力持续提高、扶贫资源持续供应、生态环境持续循环”作为可持续稳定脱贫的基本内容;以发挥滇西边境山区“三位一体”整体功能作为可持续稳定脱贫的手段;以实现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贫困人口能力作为可持续稳定脱贫的目标。
滇西边境山区“主体—供体—载体”三位一体可持续稳定脱贫思路强调:“供体、主体、载体”三者之间是互不削弱、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均衡发展的可持续稳定扶贫模式。其中,滇西边境山区“主体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稳定脱贫的核心,滇西边境山区“供体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稳定脱贫的保障,滇西边境山区“载体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稳定脱贫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挥滇西边境山区“供体、主体、载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整体功能,才能实现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持续稳定脱贫[24]。
(一)贫困主体素质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稳定脱贫的核心
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主体素质的积累和提高,既是当地可持续稳定脱贫的根本驱动力,也是当地可持续稳定脱贫的核心。既然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主体素质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稳定脱贫过程中担负着核心地位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坚持“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的基本原则,通过“教育扶贫”手段来提高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加强贫困主体素质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滇西边境山区返贫问题,实现当地可持续稳定脱贫[25]。
(二)扶贫供体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稳定脱贫的保障
滇西边境山区供体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它的有效供给和平等分配,既是实现当地可持续稳定脱贫的必要条件,也是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26]。滇西边境山区供体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遏制当地返贫、实现可持续稳定脱贫的重要保证。因此,滇西边境山区在2020年后的可持续稳定脱贫过程中,我们应不断拓展滇西边境山区的扶贫资金筹措渠道和完善资金管理,继续开展滇西边境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滇西边境山区教育、医疗、养老等保障体系,全面发展滇西边境山区公共事业。
(三)扶贫载体循环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稳定脱贫的基础,
滇西边境山区载体作为当地贫困人口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既是实现当地可持续稳定脱贫的自然前提基础,也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依托,对当地可持续稳定脱贫起到稳定和调节的功能。因此,我们必须保护西边境山区的生存环境,保证当地载体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7]。同时,在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工作过程中,我们必须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坚持走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滇西边境山区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型农业,加强滇西边境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把可持续稳定脱贫与当地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相结合,避免滇西边境山区出现“贫困—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害—贫困”的恶性循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