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学致贫、返贫家庭”的精准帮扶措施

五、“因学致贫、返贫家庭”的精准帮扶措施

因学致贫家庭,是指家庭中的孩子因接受教育、教育投资较高或者教育领域的投资回报不佳,致使家庭变得贫困,甚至贫困程度加深的家庭,包括“因学致贫”和“因学返贫”。

(一)“因学致贫”“因学返贫”家庭的形成机理

滇西边境山区因学致贫家庭的形成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由于滇西边境山区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生态脆弱,很多家庭缺乏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设施,生产技术落后,导致家庭经济收入低水平低下,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加之,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开支却急剧增加,目前高校收费急剧上升,导致山区内许多家庭承担不起高昂的子女教育费用,进一步加剧了山区家庭的经济负担,致使许多家庭因为供孩子上学而陷入贫困甚至负债累累,致使适龄子女辍学的情况越来越多。二是滇西边境山区农村的教育补助机制相对落后,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失衡。在滇西边境山区教育经费总的支出结构中,滇西山区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增速却不断减少,而滇西边境山区内家庭对教育支出的比例、增速却在持续上升,从而使得滇西边境山区很多家庭都无力承担持续增加的教育费用。三是滇西边境山区就业保障体系不健全,很多家庭的子女大学毕业后不能顺利就业,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处于闲置状态甚至荒废,从而造成山区贫困家庭很多子女的知识、技能和社会人才的浪费,造成山区内家庭对教育的投资陷入“高投入——低收益或零收益”的困境,从而导致家庭陷入因学致贫的困境。

(二)“因学致贫”“因学返贫”家庭的帮扶措施

针对滇西边境山区贫困面广、贫困深度深、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发展“硬伤”和面临实施山区教育脱贫的“拦路虎”,我们必须扎实推进滇西边境山区教育精准扶贫行动,做到“两个不让”,即“不让一户脱贫户因学返贫,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有效的“因学致贫”家庭是精准帮扶工作。

一是政府持续投资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各级政府应该继续增加对滇西边境山区的义务教育投资,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山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各级政府扶贫部门应该从制度方面对滇西边境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予支持,促进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普遍增加山区农民可支配收入,从而降低山区农村家庭的经济脆弱性。这样,既能增加滇西边境山区农村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也能强化山区教育领域的自我投资,尽可能消除山区内出现“因学致贫、返贫”的现象[52]

二是创新教育机制,完善教育资助体系。首先,政府及社会各扶贫部门应该引导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家庭更新教育观念,引导贫困群众正确认识不同的教育种类及其功能,根据他们家庭、子女的实际状况,帮助这些贫困家庭理性地选择不同类型的教育,避免山区贫困家庭脱离实际进行家庭教育投资,提高山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有效性。其次,集中社会、企业等资金对滇西边境山区进行教育投入,建立社会、企业等对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成本的分担机制,这样可以减少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家庭对教育成本的负担比例、教育支出,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最后,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健全滇西边境山区的助学贷款制度、勤工助学制度及贫困学生的帮扶制度,针对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家庭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拓宽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家庭大学生获得教育支持的途径,切实减轻滇西边境山区因学致贫家庭的教育负担[53]。通过开展以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主要方式的帮扶救助工作,最大限度地实施倾斜政策,开辟绿色通道,以保障山区贫困家庭大学生学费和生活费;把滇西边境山区那些高中阶段“因学致贫”家庭纳入高中助学金救助计划,将山区内那些义务教育阶段“因学致贫”家庭,在落实国家全部免除学费政策的基础上,增加因学致贫家庭的就学补助政策。

三是实施“一对一帮扶”活动。各级扶贫部门应该增加滇西边境山区教育资源供给,加大对该山区因学致贫的贫困家庭帮扶,切实帮助因学致贫的贫困户家庭解决实际困难,确保贫困户子女顺利完成学业。每位“挂包帮”的滇西边境山区的结对帮扶干部职工通过自己出资金或物资的形式,对自己的帮扶对象进行一对一帮扶;每个“挂包帮”滇西边境山区的结对帮扶干部职工必须深入到山区内帮扶对象家中,详细了解帮扶对象的家庭基本情况、宣传国家在滇西边境山区实施精准扶贫的方针政策,为这些因学致贫户寻找致富门路,鼓励这些家庭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增加家庭收入,确保孩子顺利完成学业。

四是实施“雨露计划”就学资助。针对滇西边境山区“因病致贫、返贫”的家庭,我们可以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实现就学资助到户的帮扶措施。就学资助的对象,是滇西边境山区在校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学致贫”家庭的子女,我们应该根据不同阶段的就学子女进行不同标准的就学资助。如表4-7所示。

表4-7 滇西边境山区因学致贫户子女就学补助标准

资料来源:根据云南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编写的《学生资助政策200问》整理而得。

【注释】

[1]云南省办公厅:《关于建立扶贫攻坚“领导挂点、部门保村、干部帮户”长效机制扎实开展“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的通知》,2015年7月20日。

[2]《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3]《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4]共济:《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5]李秀寨、韦宇、杨能、夏华敏:《民族地区清洁能源扶贫实践与反思》,载《环境工程》,2015年第33卷增刊。

[6]付耀华:《云南边境民族贫困县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7]丁忠兰:《云南民族地区扶贫模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

[8]共济:《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9]第三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材料汇编)。

[10]第三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材料汇编)。

[11]王军:《实施易地搬迁需解决好五个问题》,载《共产党人》2016年第6期。

[12]第三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材料汇编)。

[13]王军:《实施易地搬迁需解决好五个问题》,载《共产党人》2016年第6期。

[14]第三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材料汇编)。

[15]王军:《实施易地搬迁需解决好五个问题》,载《共产党人》2016年第6期。

[16]王军善:《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素质型贫困呼唤教育扶贫》,载《中国改革报》,2013年1月9日。

[17]杨明方:《张春贤:精准扶贫稳疆固边》,载《人民日报》,2016年3月10日13版。

[18]浙江人大期刊:《绿色发展增进民生福祉》,载《浙江人大》2016年第4期。

[19]《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20]《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21]《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22]王赞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生态补偿式扶贫标准与思路》,载《湖湘论坛》2015年第4期,第62—63页。

[23]丁忠兰:《云南民族地区扶贫模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

[24]荆炜:《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及补偿类型区划研究》,载《新疆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第20页。

[25]冯朝睿:《多中心协同反贫困治理体系研究——以滇西北边境山区为例》,载《西北人口》2016年第6期。

[26]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2013年7月29日。

[27]杜家毫:《加强分类指导实施精准扶贫》,载《人民日报》,2013年12月3日第16版。

[28]莫申容:《精准扶贫背景下山区贫困村脱贫之路——以重庆开县为例》,载《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6期。

[29]邓维杰:《贫困村分类与针对性扶贫开发》,载《农村经济》2013年第5期。

[30]莫申容:《精准扶贫背景下山区贫困村脱贫之路——以重庆开县为例》,载《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6期。

[3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2013年7月29日。

[32]方清云:《贫困文化理论对文化扶贫的启示及对策建议》,载《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

[33]付少平:《贫困文化与文化扶贫的战略选择》,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4]张立群:《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的类型及对策》,载《红旗文稿》2012年第22期。

[35]莫申容:《精准扶贫背景下山区贫困村脱贫之路——以重庆开县为例》,载《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6期。

[36]丁忠兰:《云南民族地区扶贫模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

[37]共济:《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38]《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39]谢炜、刘晓颖、杨峥、周灿:《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实施》,载《云南日报》,2012年12月4日第1版。

[40]丁忠兰:《云南民族地区扶贫模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41]丁忠兰:《云南民族地区扶贫模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42]张榆琴、李学坤:《滇西边境及哀牢山区反贫困问题分析》,载《当代经济》2012年第1期。

[43]郑长德:《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报告(2014)——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第197页。

[44]李若青:《云南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的实践启示》,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45]王德强、王峰:《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转型研究:特征、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9期。

[46]庄天慧:《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县的贫困和反贫困调查与评估》,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48页。

[47]刘文光:《“直过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障碍因素探析——以云南“直过民族”为例》,载《前沿》2010年第13期。

[48]张帆、徐元峰、杨文明:《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云南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综述》,载《今日民族》2014年第10期。

[49]刘苏荣:《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贫困现状分析及脱贫策略——基于对云南省兰坪县的调查》,载《经济研究导刊》2016年第16期。

[50]杨建荣、李明辉、赵亚玲:《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教育政策实施成效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载《学园》2015年第20期。

[51]林闽钢:《在精准扶贫中构建“因病致贫返贫”治理体系》,载《中国医疗保险》2016年。

[52]谭学兰:《农村“因学致贫”的形成机理与政策建议——基于脆弱性理论的研究发现》,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6月。

[53]谭学兰:《农村“因学致贫”的形成机理与政策建议——基于脆弱性理论的研究发现》,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