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边境山区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
云南是我国面向“三亚”,肩挑“两洋”[53],这就使云南从开放“末端”归位于“前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理区位优势:北上可以连接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能够接通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从陆地上看,云南是“一带一路”的连接点,不仅沟通了东南亚、南亚,而且通过中东将欧洲、非洲连接起来。加快滇西边境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消除滇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不仅是扶贫问题,更是战略问题。在滇西边境山区实施精准扶贫,有利于我国整体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有利于我国“南方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的全面实施,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繁荣稳定,有利于维护国家边境地区的安全问题。
(一)贯彻执行云南“12355”扶贫工作思路
滇西边境山区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应该围绕《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滇西边境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奋斗目标,全面落实《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的各项工作要求,以“四个全面”[54]为引领,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按照云南省“12355”扶贫思路开展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工作。“1”意指实现滇西边境山区“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一接近、一扭转”的扶贫工作目标任务。“2”意指滇西边境山区开发工作与当地精准扶贫工作同步推进,推动两个“轮子”协同运转。“3”意指加强对滇西边境山区年轻人开展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贫困人口劳动力转移;加强培育滇西边境山区留守人员的产业发展能力,推动贫困人口自主脱贫;完善滇西边境山区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的社保“托底”的“三个层次脱贫路径”。第一个“5”意指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工作应该坚持“做大蛋糕、找准平台、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合力推进”的扶贫工作思路。第二个“5”意指围绕滇西边境山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本素质、基本保障、基本队伍的要求,打造滇西边境山区“五大扶贫品牌”,即实施整乡推进、“雨露计划”、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安居工程。
按照云南省“整州、整县、整乡、整村、整族”的扶贫开发新路子,坚持云南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精准扶贫方针,形成“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精准扶贫工作格局,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精准扶贫工作责任制。把滇西边境山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服务于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三大”新定位与新战略。为此,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转变观念,创新扶贫开发思路,改善滇西边境山区贫困村发展环境,着力加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55]。到2020年,确保滇西边境山区贫困问题明显缓解,深度贫困人群温饱稳定解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云南省平均水平,滇西边境山区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云南省平均水平,消除滇西边境山区绝对贫困现象[56],促进滇西边境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繁荣稳定。
(二)立足服务于“南方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国家倡议
“南方丝绸之路”,泛指历史上不同时期四川、云南、西藏等中国南方地区对外连接的通道,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一条纵贯四川、云南两省,连接缅甸、印度,通向东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的古老国际通道,主要包括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等。“南方丝绸之路”总长有大约2000公里,以四川宜宾为起点,经雅安、芦山、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南方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条是西道,即“旄牛道”,从成都出发,经临邛(邛州)、青衣(名山)、严道(荥经)、旄牛(汉源)、阑县(越西)、邛都(西昌)、叶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进入缅甸和东南亚,最远可达“滇越”乘象国,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区。另一条是东道,称为“五尺道”,从成都出发,到僰道(宜宾)、南广(高县)、朱提(昭通)、味县(曲靖)、谷昌(昆明),以后一途入越南,一途经大理与旄牛道重合。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云南可以依托地理区位优势,依托实施的桥头堡战略,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全力以赴、积极主动地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规划,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真正发挥云南的“连接交汇战略支点”作用:推进云南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努力将云南打造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高地,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
滇西边境山区是我国建设贯穿西安—成都—昆明直至东南亚、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的地理空间枢纽,是云南全面参与“一带一路”等的主战场。比如,滇西边境山区的德宏、保山、临沧、红河、西双版纳五个州(市),是我国跨境出入的“过道”,各州(市)必须准确定位,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缓解个州市的贫困状况,才能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此,各州(市)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德宏州要以“瑞丽是我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作为突破口,力争把德宏州打造成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先行区,积极、主动、稳步推进跨境经济发展合作;保山市是“滇西交通枢纽商贸集散地”,应该充分依托这一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重点进行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网络状建设;临沧市应该努力打造成为“通向印度洋的前沿商埠”,在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方面加快建设;红河州一方面全力以赴建设“综合保税区”“中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另一方面加快建设泛亚铁路东线蒙河铁路,实现红河与越南的双边互联互通;西双版纳州应该致力于发展沿边开放地区特色产业,将西双版纳建设成为“连接老、缅、泰区域的旅游合作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