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资源“整合式”配置困境
滇西边境山区实施精准扶贫,离不开扶贫资源的投入与整合。扶贫资源的构成、配置形式、整合机制、使用方式,对山区实施精准扶贫产生重要的影响,影响和制约着山区精准扶贫的有效性、精准性。因此,我们必须在滇西边境山区建立完善的扶贫资源精准管理制度,建立滇西边境山区扶贫资金信息精准披露制度,建立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公开制度,严格执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和扶贫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度,切实保证扶贫项目、扶贫款物发放、扶贫项目承包、扶贫财务收支等情况全面公开,保证山区专项扶贫资金、扶贫公共资源在阳光下进行。由于滇西边境山区地处我国边境地区,远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末梢,扶贫公共资源在该山区的可及范围会出现空间分割性,而且传统扶贫过程中对扶贫资源管理,侧重于对扶贫资源的筹集、使用,忽视了对扶贫资源的公平分配、科学管理、高效使用,尤其是不能有效地整合扶贫资源,导致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等扶贫资源都不能准确配置到村到户,从而出现“扶富不扶穷”“应扶未扶”“大水漫灌”等现象[25];或者,传统的扶贫资源管理采取“轮流分配”“一碗水,平均洒”的扶贫资源配置方式。最终导致滇西边境山区始终摆脱不了“年年扶贫年年贫”“穷人依旧穷”的困境。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滇西边境山区扶贫过程中存在扶贫资源整合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扶贫资源供给有限性、分散性导致扶贫资源整体优势弱化。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开发过程中,扶贫形式多元化(如专门扶贫、部门扶贫、定点扶贫、捐赠、财政扶贫),扶贫资源供给也呈现多元化。然而,由于滇西边境山区对多元扶贫资源缺乏统筹安排,不同扶贫资源供给主体对扶贫资源的使用有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得滇西边境山区的扶贫资源使用方向具有分散性。另外,滇西边境山区偏远、贫穷、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扶贫资源投入相对不足,缺乏社会扶贫资源动员机制,从而导致滇西边境山区的扶贫资源具有稀缺性,扶贫资源既不能满足贫困对象的需求,也不能发挥扶贫资源的整体优势,不利于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对象的脱贫致富。
二是扶贫资源供给者、管理者、受益者的利益冲突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工作的利益主体包括扶贫资源供给者、管理者和受益者。在经济理性的影响下,每个扶贫主体都会考虑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必然导致扶贫主体之间利益的冲突[26]。比如,滇西边境山区贫困村和贫困户之间,贫困村级组织重视的是利用扶贫资源改善全村的贫困状况,而贫困户更看重的是自己能获得扶贫资源。又比如,滇西边境山区贫困村和贫困乡镇政府之间,在追求政绩的驱使下,乡镇政府关注的是扶贫项目能给自己带来扶贫政绩,便将不能体现乡镇政府政绩的贫困村排斥在项目之外。另外,在扶贫资源供给配套能力方面,中央政府、云南省政府、滇西边境山区县级政府的资源供给能力是不同的,中央政府对滇西边境山区的专项扶贫资金扶贫投入,要求云南省政府、滇西边境山区市政府、县级政府都要承担一定的扶贫资金配套投入。可是,滇西边境山区的市政府、县政府因财政不足而出现扶贫配套资金能力较差,各级政府还要面对上级政府的扶贫绩效考核压力,于是各级政府在“理性经济人”的考量下不得不优先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扶贫资源配置选择,从而导致山区扶贫资源利用率低下。
三是扶贫资源整合机制的缺乏导致扶贫资源分配异化和流失。由于滇西边境山区扶贫资源整合机制的缺乏,导致扶贫资源产生异化和扶贫资源的异化和流失。比如,滇西边境山区贫困村的一些村干部一般会优先把扶贫资源分配给家族、亲戚朋友及支持自己的选民,即使把扶贫资源分给其他的贫困家庭,也是出于不要“授人以口舌”的考虑,贫困村干部将扶贫资源当成获得选票的工具;真正贫困户对扶贫资源提出质疑和反对意见时,一些贫困村干部为了安抚山区民心,往往采取“轮流来”“今年给你,明年给他”的扶贫资源分配安抚措施,从而导致原本仅能扶持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脱贫的扶贫资金形成“一碗水,平均洒”的分配模式,进一步导致滇西边境山区的穷人依旧贫穷,富人也能分享到有限的扶贫资源,甚至出现帮富不帮穷的现象[27]。就滇西边境山区的扶贫资源本质而言,其目标是追求扶贫资源分配公平和扶贫资源效用最大化,实现山区内各个贫困对象共同富裕。当滇西边境山区缺乏贫资源整合机制时,当扶贫资源投入者效益最大化的内在动力与扶贫资源追求的资源配置公平和资源效用最大化之间相悖时,不仅使得山区的扶贫资源就很难形成合力,也使得山区的扶贫资源“跑冒滴漏”的流失现象[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