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持续稳定脱贫生计选择拓展机制

九、构建持续稳定脱贫生计选择拓展机制

要实现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就必须为贫困家庭提供可持续生计活动选择机会的生存空间,创造可持续收入的生计活动条件,为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生计策略拓宽选择的范围和质量。以确保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能够实现可持续稳定收入,巩固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的“脱贫摘帽”效果,为此,应该构建滇西边境山贫困人口生计选择拓展机制。

一是采取投资招引、主体培育等“组合拳”挖掘资源。加大力度改善滇西边境山区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培养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脱贫的带头人,建立贫困群众家庭组建生产互助合作社,采取“组合拳”措施挖掘滇西边境山区生态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民族农业特色资源,拓宽贫困群众家庭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

二是在滇西边境山区实施可持续产业扶贫措施。实施滇西边境山区产业发展扶贫,确保脱贫提质增效,是拔掉滇西边境山区“穷根子”的关键措施,是实现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和脱贫不返贫的治本之策。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滇西边境山区的实际和贫困特点,发展多种产业,采取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等多种形式的产业扶贫模式,让贫困家庭实现收入多元化。在巩固完善滇西边境山区光伏产业,统筹抓好电商、手工业、民族文化旅游等扶贫产业的基础上,抓好滇西边境山区小杂粮、蔬菜、养殖、林下养殖、中药材、经济林等特色农业产业,实现群众稳定增收,突出可持续产业脱贫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发展滇西边境山区特色的“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滇西边境山区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滇西边境山区特色养殖业、林草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民族手工业、民族村寨休闲娱乐业,打造滇西边境山区品牌特色产业,带动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家庭增收。

三是积极推进滇西边境山区就业扶贫,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在滇西边境山区实施就业扶贫时,因户施策,采取“公益岗位+贫困户”“技能培训+用工企业+贫困户”等扶贫就业模式。一方面,打破滇西边境山区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区域限制,允许贫困家庭跨乡镇、跨村组的公益性岗位就业数量和覆盖面,根据滇西边境山区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加大滇西边境山贫困群众公益性岗位可持续扶持力度。比如,为贫困群众提供护林员、环境监管等方面新的公益性岗位,适度提高这些公益性就业岗位的待遇气,在滇西边境山区调研时发现,当地政府部门为从事公益岗位的贫困群众每年给予3000元的工资待遇。另一方面,营造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就业的营商环境。为滇西边境山贫困群众外出务工贫困人口提供信息、法律、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帮助,拓展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就业渠道,为贫困人口提供有效的政策扶持,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提升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发展能力。

四是继续坚持政府兜底的扶贫思路。为了实现2020年后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应该继续坚持政府兜底的扶贫思路。针对滇西边境山区那些无力脱贫的群体和不具备脱贫能力的个人及家庭,政府应该采取兜底帮扶的措施,发挥滇西边境山区政府扶贫部门社会保障领域的兜底作用,提升贫困人口可持续稳定脱贫的能力,确保脱贫家庭不返贫[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