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开发精准扶贫规划

六、人力资源开发精准扶贫规划

(一)人力资源开发精准扶贫规划的目标

人力资源开发是以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有效的精准扶贫。按照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对连片特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滇西边境连片特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精准扶贫规划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办学质量。提高滇西边境山区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在滇西边境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普及学前一至两年双语教育工作;提升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让视力残疾儿童、听力残疾儿童、智力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0%;到2020年,滇西边境山区的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二是提高滇西边境山区职业教育,促进山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能力。滇西边境山区的初、高中毕业后都能接受适应山区就业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到2020年,滇西边境山区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培训与就业衔接更加紧密。

三是提高滇西边境山区的高等教育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调整优化滇西边境山区高等学校空间布局,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为滇西边境山区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

四是提高滇西边境山区继续教育服务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根据滇西边境山区特色优势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强符合本地要求的劳动者技能转移、技能就业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27]

(二)人力资源开发精准扶贫规划的基本原则

一是以省为主,加强统筹。滇西边境山区人力资源开发精准扶贫规划,按照“省负总责、县抓落实、扶持到校、资助到生”的教育扶贫工作要求,云南省人民政府应该负总责云南省的教育扶贫工程规划,并把滇西边境山区的教育扶贫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统筹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加大对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的实施力度。

二是以人为本,培养“乡土人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首要因素是人,因此,滇西边境山区人力资源开精准扶贫规划必须坚持“治贫必先治愚”理念,提高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农业科技运用能力,培养贫困人口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滇西边境山区人力资源开发精准扶贫规划应该围绕“人人受教育,个个有技能,家家能致富”的要求,解决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让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真正获得的实惠。为此,必须重视对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教育设施投资,尤其是初等教育和技术培训,根据滇西边境民族山区边境性、民族性,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养得起的“乡土人才”。

三是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生态扶贫相结合。滇西边境山区的贫困是精神贫困、物质贫困、生态贫困集一体。滇西边境山区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生态破坏严重、土地生产率低下、自然灾害频发;贫困人口思想意识落后、观念陈旧,精神贫困严重;科技利用率低、经营粗放,高投入、低产出,经济效益低下,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生态贫困。因此,滇西边境山区人力资源开发扶贫规划必须从精神贫困、物质贫困、生态贫困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应该将精神扶贫、物质扶贫、生态扶贫结合起来。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在帮助贫困人口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同时,还要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这样才能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化,实现滇西边境山区早日脱贫。

四是因地制宜,规划引导。结合滇西边境山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当地人力资源开发精准扶贫规划的重点任务和政策范围,采取“一区一策,一县一策、一村一策、一人一法”的人力资源精准开发措施。根据滇西边境山区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实事求是确定人力资源精准开发规划目标,落实政策措施,科学组织实施。制定符合滇西边境山区的人力资源精准开发规划。

(三)人力资源开发精准扶贫规划的任务[28]

根据《滇西边境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工作方案》《教育部云南省政府加快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共同推进计划(2012—2017年)》以及《云南省滇西边境山区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相关规划。针对滇西边境山区教育和人力资源突出问题,把滇西边境山区建设成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扶贫示范区”[29],把“扶心”“扶智”与“扶财”“扶物”统一到“扶人”上来,充分调动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好精准脱贫组合拳,形成发展合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从而实现滇西边境山区“被帮群众”走出穷困泥潭。为此,滇西边境山区人力资源开发精准扶贫规划,应该根据该滇西边境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学校教育为基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确定人力资源开发精准扶贫规划的基本任务:一是提高滇西边境山区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办学质量;二是提滇西边境山区高职业教育促进脱贫致富的能力;三是提高滇西边境山区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四是培养以人为本的“乡土人才”。

【注释】

[1]全国贫困地区干部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组:《连片特困地区扶贫规划编制理论与方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2]杜鹰:《在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国务院扶贫办内部资料,2011年12月1日。

[3]李德建:《文化策略:民族地区反贫困的路径选择研究》,载《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4年第6期。

[4]庄天慧:《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县的贫困和反贫困调查与评估》,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版。

[5]王军善:《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素质型贫困呼唤教育扶贫》,载《中国改革报》2013年1月9日。

[6]杨明方:《张春贤:精准扶贫稳疆固边》,载《人民日报》,2016年3月10日13版。

[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先按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2012—2020年)》。

[8]共济:《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9]《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10]《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11]丁忠兰:《云南民族地区扶贫模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

[12]《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13]共济:《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4]《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15]《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16]“滇西城市群”:范围涵盖大理、德宏、保山三个州、市、行政区及怒江的泸水县、兰坪县,共25个城镇单元,其中5个街道办事处、122个城镇、125个乡镇。

[17]《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18]丁忠兰:《云南民族地区扶贫模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

[19]付耀华:《云南边境民族贫困县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20]付耀华:《云南边境民族贫困县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21]付耀华:《云南边境民族贫困县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22]付耀华:《云南边境民族贫困县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23]共济:《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4]张云飞:《全面把握“绿色发展”》,载《学习时报》,2015年11月9日。

[25]林素娟:《把绿色发展理念“注入”精准扶贫工作》,载《南宁日报》,2015年11月24日。

[26]邹波等:《“三江并流”及相邻地区绿色贫困问题研究》,载《生态经济》2013年第5期。

[27]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2013年7月29日。

[28]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2013年7月29日。

[29]共济:《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