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持续稳定脱贫生计后续扶持机制

十、构建持续稳定脱贫生计后续扶持机制

为了改善滇西边境山区已脱贫人口的可持续生计状况,推动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可持续稳定脱贫,我们应该构建滇西边境山区后续生计扶持机制,对滇西边境山区提供持续性的后续扶持,避免滇西边境山区脱贫人口出现返贫。

一是正视滇西边境山区的返贫现象,采取针对性的后续扶持措施。在实现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过程中,我们应该正视脱贫人口返贫现象,并及时建立返贫后续帮扶机制。政府扶贫部门要尊重滇西边境山区减贫的客观规律,直面滇西边境山区的返贫现象,研究测算出滇西边境山区科学合理的允许返贫率,及时掌握滇西边境山区脱贫人口的返贫信息,针对返贫个人和返贫家庭的实际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后续帮扶举措:将滇西边境山区的脱贫攻坚扶持政策体系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衔接,通过政府行政手段和市场资源配置相结合的方式,在巩固精准扶贫成果过程中有效配置滇西边境山区的政策资源、社会资金和金融资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提高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的可持续生计能力,为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全面落实滇西边境山区对己脱贫的贫困群众家庭的后续扶持政策扶持,对滇西边境山区那些返贫风险大的脱贫户进行重点扶持,采用发展项目扶持、生产技能培训、劳动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兜底等多元化后续扶持手段[40]。提升返贫家庭可持续稳脱贫的自我恢复能力。

二是对滇西边境山区已脱贫人口动态追踪监测,保障后续扶贫资源可持续性。一方面,在2020年后的脱贫成果巩固和持续稳定脱贫过程中,我们应该对滇西边境山区已脱贫人口动态追踪监测,尤其要重点追踪监测那些生计改善稳定性差、帮扶成效巩固性不足、极易返贫的脱贫户,如果一旦发现滇西边境山区那些“脱贫摘帽”的贫困群众家庭有可能面临返贫风险,那就必须及时跟进和扶持,防患于未然。同时,将滇西边境山区那些非持续稳定脱贫家庭、残疾人员家庭和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纳入贫困监测平台中,及时采取“即报—即评—即帮”帮扶措施。另一方面,在对脱贫人口动态追踪监测的基础上,保障扶贫资源的可持续性。对滇西边境山区进行后续扶贫资源可持续扶持,是确保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的基础,才能实现当地可持续稳定脱贫。因此,国家、省委省政府应该给予滇西边境山区充足的资金和物质保障,并建立相应的扶持资源管理机制,确保后续扶持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避免后续扶持资源出现滥用、浪费和资源被冒用的现象,让滇西边境山区真正需要得到持续帮助的相对贫困人口得真正的后续帮助,真正筑牢防止贫困人群返贫的兜底防线。

三是重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信心,强化后续精准帮扶举措。一方面,重塑滇西边境山区脱贫人口自觉、自信的脱贫致富信心,是脱贫家庭收入稳定的前提。因此,滇西边境山区的贫困户在脱贫后,相关的扶贫部门应该及时帮助他们重塑、培育脱贫致富的信心,树立他们实现可持续稳定脱贫的信心,促使他们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增强他们努力奋斗实现脱贫致富意识。另一方面,强化滇西边境山区后续精准帮扶举措,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为此,相关扶贫部门要将脱贫户的“帮扶跟进”作为扶持工作的重点,把提升脱贫户“造血能力”作为扶持工作的核心,采取提高“造血”功能的精神帮扶措施,不能将“摘帽不摘政策”错误地理解为以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持,或者用甚至采取社会保障“一兜了之”。[41]

四是实施全社会共同扶持贫的可持续救助机制。全社会共同对滇西边境山区进行后续的持续扶持,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我们应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持续救助机制。既要发挥政府可持续扶持的作用主导,也要激励社会组织、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积极参与扶贫;既要发挥国有企业对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扶持的作用,也要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对滇西边境山区进行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还要调动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扶持滇西边境山区,建立社会组织帮扶项目与滇西边境山区需求信息对接机制,针对滇西边境山区不同的脱贫家庭,采取差别化的扶持措施,确保各种社会组织的后续扶持与滇西边境山区脱贫人口发展需求有效对接起来[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