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中文著作类

[1]冯永宽:《西部贫困地区发展路径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郑长德:《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报告(2014)——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

[3]朱俊生、董晓波、张琦:《中国社会保护政策减贫效应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庄天慧:《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县的贫困和反贫困调查与评估》,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版。

[5]刘坚:《中国农村减贫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6]韩建民、韩旭峰、朱院利:《西部农村贫困与反贫困路劲选择》,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版。

[7]王慧艳、王小林、赵文吉等:《基于GIS的多维贫困精准识别与评价》,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8]赵曦:《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扶贫攻坚难点问题与战略选择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山西推进精准扶贫政策研究课题组:《山西推进精准扶贫政策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年版。

[10]共济:《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1]姜德华等:《中国的贫困地区类型及开发》,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2]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13]游俊、冷志明、丁建军:《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4—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14]陈全功、程蹊:《少数民族山区长期贫困与发展型减贫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15][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6]付耀华:《云南边境民族贫困县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17]陈霖:《中国边疆治理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8]丁忠兰:《云南民族地区扶贫模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

[19]全国贫困地区干部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组:《连片特困地区扶贫规划编制理论与方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20]高鸿宾:《扶贫开发规划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1]杨筠、付耀华:《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二、中文期刊类

[1]吴晓燕、赵普兵:《农村精准扶贫中的协商:内容与机制》,载《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6期。

[2]陈艾、李雪萍:《脆弱性-抗逆力:连片特困地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载《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2期。

[3]王小林:《扶贫对象精准识别与精准帮扶研究——黔西南州研究》,载《当代农村财经》2016年第3期。

[4]赵武、王姣明:《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包容性创新机制研究》,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1期。

[5]左停:《精准扶贫的多层面解读》,载《国家治理》2015年第9期。

[6]陈标平、胡传民:《建国60年中国农村反贫困模式演进与基本经验》,载《求实》2009年第7期。

[7]赵卫华:《农村贫困的新特点与扶贫战略的调整》,载《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8]赵慧珠:《走出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困境》,载《文史哲》2007年第4期。

[9]马尚云:《精准扶贫的困难与对策》,载《学习月刊》2014年第10期。

[10]张笑芸、唐燕:《创新扶贫方式,实现精准扶贫》,载《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年第9期。

[11]汪三贵:《改进考核机制实现精准扶贫》,载《时事报告》2014年第3期。

[12]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载《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第3期。

[13]晏金华、袁明明:《用“三精”来做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载《老区建设》2015年第5期。

[14]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载《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15]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载《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16]吕方:《发展的想象力:迈向连片特困贫困治理的理论创新》,载《中国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年第3期。

[17]刘彦随、周扬、刘继来:《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载《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第3期。

[18]杨曙光:《谱写滇西人力资源开发扶贫新篇章——教育部第二批滇西挂职干部座谈会综述》,载《云南教育》2014年第8期。

[19]李红文:《滇西边境特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探究》,载《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4期。

[20]袁真应:《滇西边境山区多维贫困测度研究》,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21]袁红辉、肖红云:《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载《市场论坛》2015年第12期。

[22]财政部农业司扶贫处:《集中力量实施扶贫攻坚促进解决滇西深度贫困——关于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开发调研报告》,载《农村财政与财务》2012年第5期。

[23]张立群:《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的类型及对策》,载《红旗文稿》2012年第22期。

[24]邹波、刘学敏、王沁《关注绿色贫困:贫困问题研究新视角》,载《中国发展》2012年第12期。

[25]邹波等:《“三江并流”及相邻地区绿色贫困问题研究》,载《生态经济》2013年第5期。

[26]鲁建彪:《关于民族地区扶贫路径选择的理性思考》,载《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5期。

[27]张榆琴、李学坤:《滇西边境及哀牢山区反贫困问题分析》,载《当代经济发展》2012年第1期。

[28]王宗礼、巨生良:《区域发展不平衡背景下影响民族关系的新因素》,载《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29]穆智:《“直过民族”与精细化治理模式》,载《民族论坛》2016年第2期。

[30]刘文光:《“直过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障碍因素探析——以云南“直过民族”为例》,载《前沿》2010年第13期。

[31]付耀华、石兴安:《云南边境民族社区管理面对的社会问题及对策》,载《世纪桥》2014年第2期。

[32]郝必斯高娃:《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流行的趋势、特点及对策》,载《罕少疾病杂志》2007年第1期。

[33]饶华敏:《乌蒙山集中连片少数民族困难地区贫困的脆弱性探讨,载《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8期。

[34]黄承伟、王小林、徐丽萍:《贫困脆弱性:概念框架和测量方法》,载《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8期。

[35]陈艾、李雪萍:《新发展主义视域下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路径探索》,载《江汉论坛》2015年第10期。

[36]韩峥:《脆弱性与农村贫困》,载《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2期。

[37]彭新万:《当代中国农村贫困:性质、原因及政策选择——基于社会排斥视角的分析》,载《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4期。

[38]彭新万、程贤敏:《脆弱性与农村长期贫困的形成及其破解》,载《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

[39]李德建:《文化策略:民族地区反贫困的路径选择研究》,载《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4年第6期。

[40]方清云:《贫困文化理论对文化扶贫的启示及对策建议》,载《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

[41]付少平:《贫困文化与文化扶贫的战略选择》,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42]荆炜:《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及补偿类型区划研究》,载《新疆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43]王赞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生态补偿式扶贫标准与思路》,载《湖湘论坛》2015年第4期。

[44]李秀寨、韦宇、杨能、夏华敏:《民族地区清洁能源扶贫实践与反思》,载《环境工程》2015年第33卷增刊。

[45]赵吉雄:《如何精准识别贫困对象》,载《决策与信息》2015年第11期。

[46]王军:《实施易地搬迁需解决好五个问题》,载《共产党人》2016年第6期。

[47]冯朝睿:《多中心协同反贫困治理体系研究——以滇西北边境山区为例》,载《西北人口》2016年第6期。

[48]莫申容:《精准扶贫背景下山区贫困村脱贫之路—以重庆开县为例》,载《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6期。

[49]邓维杰:《贫困村分类与针对性扶贫开发》,载《农村经济》2013年第5期。

[50]王德强、王峰:《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转型研究:特征、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9期。

[51]李若青:《云南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的实践启示》,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52]张帆、徐元峰、杨文明:《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云南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综述》,载《今日民族》2014年第10期。

[53]刘苏荣:《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贫困现状分析及脱贫策略——基于对云南省兰坪县的调查》,载《经济研究导刊》2016年第16期。

[54]杨建荣、李明辉、赵亚玲:《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教育政策实施成效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载《学园》2015年第20期。

[55]王思铁:《精准扶贫:改“漫灌”为“滴灌”》,载《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2014年第4期。

[56]杨文军:《跨行政区划政府协同扶贫攻坚初探》,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57]张正军:《精准扶贫精细化管理精准脱贫协同式聚力》,载《发展月刊》2015年第12期。

[58]蔡科云:《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扶贫的权力模式与推进方式》,载《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9期。

[59]王文彬:《协同治理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路径探析》,载《地方财政研究》2016年第8期。

[60]朱虹:《积极探索鄱阳县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载《老区建设》2015年第3期。

[61]王岩辞:《扶贫攻坚干部作风是关键》,载《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2015年第12期。

[62]严俊乾:《“大数据”助力精准扶贫》,载《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期。

[63]盖宇希:《大数据视角下的精准扶贫》,载《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6期。

[64]吕艳坤、解丽君:《精准扶贫精细化管理精准脱贫协同式聚力》,载《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年第8期。

[65]胡明宝、任大鹏:《立法整合扶贫资源的必要性与制度安排》,载《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3期。

[66]管慧慧、王晓艺、王娅荣:《甘州区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效度分析》,载《劳动保障世界》2016年第6期。

[67]杨文静、崔建:《精细化管理视角下的“精准扶贫”问题研究》,载《河北企业》2016年第8期。

[68]沈新忠:《关于锁定扶贫对象实施动态化管理的思考》,载《农业经济》2016年第3期。

[69]付耀华:《“贫困文化”视域下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加剧、回归、潜伏”精准扶贫研究》,载《中国名城》2016年第9期。

[70]张明皓、豆书龙:《深度贫困的再生产逻辑及综合性治理》,载《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4期。

[71]李向春、袁春生:《云南跨境婚姻管理》,载《云南省科学》,2015年第1期

[72]凌经球:《可持续脱贫:新时代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3月。

[73]王富珍、周国华:《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山区县域脱贫稳定性评价》,载《农业工业学报》2019年第2期。

[74]张曦:《家庭再生产、贫困发生与精准扶贫政策实践》,载《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75]郑瑞强:《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工作方式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双重目标的移民政策与实践》,载《人民长江》2011年第3期,

[76]郑瑞强、曹国庆:《巩固提升阶段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关键问题与治理策略研究》,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77]武汉大学国发院脱贫攻坚研究课题组:《促进健康可持续脱贫的战略思考》,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78]丁军、陈标平:《构建可持续扶贫模式治理农村返贫顽疾》,载《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79]凌经球:《论可持续脱贫》,载《桂海论丛》2007年第3期。

[80]胡原、曾维忠:《稳定脱贫的科学内涵、现实困境与机制重构》,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81]凌经球:《可持续脱贫:新时代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82]杨帆、徐伍达:《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新思路》,载《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7期。

[83]张琦、孔梅:《“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减贫目标及战略重点》,载《改革》2019年第11期。

[84]李明珠、刘婷婷、杨文静:《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可持续性对策研究》,载《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1期。

[85]高圆圆、范绍丰:《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精神贫困探析》,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86]张建伟、杨阿维:《民族地区公共品供给与减贫成效研究》,载《西藏科技》2018年第8期。

[87]史志乐、张琦:《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绿色减贫新构思和新路径》,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88]李金龙、董宴廷:《目标群体参与: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领域形式主义的治理之道》,载《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89]张耀文、郭晓鸣:《中国反贫困成效可持续性的隐忧与长效机制构建》,载《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90]刘明辉、刘灿:《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载《苏州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91]王志章、杨志红:《2020年后民族地区持续性减贫路在何方》,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92]刘建:《主体性视角下后脱贫时代的贫困治理》,载《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93]郝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精准脱贫长效可持续对策研究》,载《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11期。

[94]宋昊:《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可持续脱贫路径研究》,载《西部财会》2019年第6期。

三、政府文件和统计报告类

[1]《滇西边境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2]云南省扶贫办、云南省发改委:《关于编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的通知》,2014年4月15日。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2016年2月。

[4]杜鹰:《在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国务院扶贫办内部资料,2011年12月1日。

[5]《关于编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的通知》。

[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先按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2012—2020年)》。

[7]《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8]教育部:《深入推进定点联系滇西工作建设人力资源开发扶贫示范区》,2015年10月15日。

[9]《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10]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2013年7月29日。

[11]云南省办公厅:《关于建立扶贫攻坚“领导挂点、部门保村、干部帮户”长效机制扎实开展“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的通知》,2015年7月20日。

[12]第三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材料汇编)。

[13]《云南省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办法》。

[14]《云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15]《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召回办法》。

[16]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云南省贫困退出机制实施方案》,2016年6月17日。

[1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2016年2月。

[18]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试行)》,2012年1月6日。

[19]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云南省州市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实施办法》,2016年6月17日。

四、报纸类

[1]李小云:《脱贫摘帽重在不返贫》,载《人民日报》,2018年8月26日第5版。

[2]王志明:《以精准考核促精准扶贫》,载《青海日报》,2015年12月29日第6版。

[3]王云芳:《走出民族地区“贫困再生产”的怪圈》,载《中国民族报》,2017年4月14日第7版。

[4]蒋波:《精准扶贫要精准选人》,载《宁夏日报》,2015年7月15日第14版

[5]巫瑞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载《三明日报》,2014年4月14日A1版。

[6]顾仲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主攻区》,载《人民日报》,2011年12月7日第2版。

[7]谢炜、刘晓颖、杨峥、周灿:《滇西边境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实施》载《云南日报》,2012年12月4日第1版。

[8]邹波、徐霖、崔剑:《走出绿色贫困》,载《学习时报》,2011年10月31日第7版。

[9]王军善:《滇西边境山区:素质型贫困呼唤教育扶贫》,载《中国改革报》,2013年1月9日。

[10]杨明方:《张春贤:精准扶贫稳疆固边》,载《人民日报》,2016年3月10日13版。

[11]张云飞:《全面把握“绿色发展”》,载《学习时报》,2015年11月9日。

[12]林素娟:《把绿色发展理念“注入”精准扶贫工作》,载《南宁日报》,2015年11月24日。

[13]李裴、罗凌:《识真贫才能精准扶贫》,载《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4日第7版。

[14]杜家毫:《加强分类指导实施精准扶贫》,载《人民日报》,2013年12月3日第16版。

[15]李慧莲、赵海娟:《精准扶贫:好政策为何也有“微词”》,载《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9月17日第1版。

[16]曾波:《泸西:6个“精准”抓实扶贫工作》,载《红河日报》,2015年12月24日第2版。

[17]穆鹏、冯学明:《把好五关精准扶贫》,载《大同日报》,2014年6月25日第3版。

[18]郝日虹:《精准扶贫需要社会评估介入》,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2月21日第2版。

[19]李小云:《精准扶贫须建立村级分权制度》,载《光明日报》,2014年7月8日第11版。

[20]张合顺:《对民族贫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举措的思考》,载《团结报》,2015年12月28日第3版。

[21]张伟国:《“六个精准”聚焦扶贫对象“六项工作”实现脱贫攻坚》,载《吉林日报》,2015年12月24日第6版。

[22]韦茂才、韦义勇:《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精准扶贫》,载《广西日报》,2014年7月1日第11版。

五、论文类

[1]林斌:《广西贫困村分类的神经网络方法与应用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谭学兰:《农村“因学致贫”的形成机理与政策建议——基于脆弱性理论的研究发现》,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6月。

[3]赵培红:《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脆弱性分析及其治理》,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4]孙璐:《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研究——基于精准扶贫的视角》,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