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项目“组合拳”管理困境
扶贫项目,是指为了改善贫困对象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贫困对象的发展能力,帮助贫困对象实现脱贫致富,地方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在贫困地区组织实施的开发项目。扶贫项目包括综合扶贫项目和专项扶贫项目。综合扶贫项目,是指政府主导、多行业协同,在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吃、穿、住、行各方面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区域带动区域局部脱贫的扶贫项目,包括科技、文化教育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发展项目、社会保障项目、劳动就业项目等。专项扶贫项目,是指国家在贫困地区划拨财政专项资金、地方各级政府组织实施的扶贫项目,包括整村推进项目、金融扶贫项目、以工代赈项目、产业开发项目、就业指导项目和技能培训、异地搬迁项目等[33]。
扶贫项目对滇西边境山区实施精准扶贫和实现脱贫致富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扶贫项目的选择、分配、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滇西边境山区边境性、民族性、特殊性等实际情况,加强对滇西边境山区扶贫项目的管理,确保扶贫项目目标靶向精准化。然而,在过去的扶贫实践中,扶贫项目的选择、确定、实施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是扶贫项目监管力度不够。在选择滇西边境山区的扶贫项目时,重视扶贫项目的短期效益,忽视扶贫项目的长期效益,导致山区出现“一年解决温饱、两年返贫、三年又成老样子”的怪现象。同时,在滇西边境山区扶贫项目实施中监督不到位,导致山区扶贫项目实施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滇西边境山区各种扶贫项目因各种原因的影响而出现偏离现象,扶贫项目瞄准度低下。
二是扶贫项目落实不到位。由于滇西边境山区落实扶贫项目的措施不到位,对山区贫困对象的精细化管理不足,对扶贫资源的精确配置异化,从而导致各种扶贫项目不能真正落实到贫困群体和贫困地区,扶贫项目不能有效地帮助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对象脱贫致富。
三是扶贫项目实施体系碎片化。精准扶贫项目的实施涉及各个领域,由于滇西边境山区扶贫项目的碎片化、分散化,导致扶贫项目面对各个领域的问题时,出现扶贫项目分配、落实过程中顾此失彼,不能解决滇西边境山区内的重点问题。最终使得滇西边境山区的扶贫项目的实施与社会保障制度相悖,不利于滇西边境山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