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山区10州(市)贫困户及致贫原因识别

二、滇西山区10州(市)贫困户及致贫原因识别

在滇西边境山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在精准识别出该山区的贫困对象、贫困类型、贫困数量的基础上,还应该精准识别出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的原因。这样,才能确保精准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只有找到滇西边境山区的“病根”,才能实现精准扶贫的精准“滴灌”。滇西边境山区致贫的原因很多,如表3-2所示。

表3-2 滇西边境山区10州(市)贫困户及其致贫原因识别表

资料来源: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贫困户信息查询资料”整理而得。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末。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贫困户信息查询资料”的数据整理而得的表3-2表明:

(1)滇西边境山区10个州(市)的贫困户共同的致贫原因是,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学致贫、因灾害致贫、因婚姻致贫,因缺少土地致贫、因缺水致贫、因缺技术致贫、因缺劳动力致贫、因缺资金致贫、因交通落后致贫、因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致贫等。这些因素导致保山市贫困户数是65577户、丽江市贫困户数是28585户、普洱市贫困户数是110341户、临沧市贫困户数是56369户、楚雄州贫困户数是57048户、红河州贫困户数是151061户、西双版纳州贫困户数是10349户、大理市贫困户数是70259户、德宏州贫困户数是22701户、怒江州贫困户数是42445户。滇西边境山区10个州(市)的贫困户一共是614735户,贫困人口是2213033人。

(2)在分析滇西边境山区贫困户形成的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学致贫、因灾害致贫、因婚姻致贫,因缺少土地致贫、因缺水致贫、因缺技术致贫、因缺劳动力致贫、因缺资金致贫、因交通落后致贫、因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致贫等因素时,为了进一步识别出诸多因素中,哪些是导致滇西边境山区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我们采用13种致贫率来识别。

致贫率=(每种原因致贫的总户数/所有原因致贫的总户数)×100%

比如,因疾病导致滇西边境山区10个州(市)的贫困户数是64415户,而所列的13项原因导致滇西边境山区10个州(市)的贫困户一共是614735户。那么。因病致贫率=(64415/614735)×100%=10.84%。于是,滇西边境山区因病致贫率是10.84%、因残致贫率是1.67%、因学致贫率是3.51%、因灾害致贫率是2.64%、因婚姻致贫率是4.14%,因缺少土地致贫率是2.50%、因缺水致贫率是16.08%、因缺技术致贫率是10.74%、因缺劳动力致贫率是32.10%、因缺资金致贫率是8.24%、因交通落后致贫率是5.57%、因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致贫率是1.65%、其他原因致贫率是0.30%。

通过分析比较滇西边境山区10个州(市)13种致贫率可知,因缺劳动力致贫(致贫率32.10%)、因缺水致贫(致贫率16.08%)、因病致贫(致贫率10.84%)、因缺技术致贫(致贫率10.74%)、因缺资金致贫(致贫率8.24%)、因交通落后致贫(致贫率5.57%)、因婚姻致贫(致贫率4.14%)是滇西边境山区致贫的主要原因。

(3)致贫原因进一步佐证了滇西边境山区的偏远性、民族性、婚姻挤压、生态脆弱等特点。边境滇西边境山区山高谷深,高山陡坡地带,坡度陡、耕层浅,保水、保肥性差,生存环境恶劣。加之,该山区又是一个以边境和少数民族为主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缺乏资金和市场支持,于是出现因缺资金致贫;山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该山区出现“空巢化”“妇女化”和“留守儿童”,在地方性疾病的影响下,从而出现因缺劳动力致贫困;因滇西边境山区各民族受教育程度低、人力资本储备不足,从而出现因缺技术而致贫;地方性疾病、传染病、艾滋病无法及时医治导致生产能力低下而出现因病致贫;由于滇西边境山区交通不便、贫穷、偏远落后,在性别比例失衡加剧的今天,婚姻挤压严峻,出现“一婚十年穷”,从而导致因婚致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