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干部扶贫“滴灌管道”作用弱化
我们在滇西边境山区调研时发现,该山区对贫困村扶贫领导干部班子队伍建设重视不够,“第一书记”没有充分发挥“责任到位、联系指导到位”的作用。比如,一些贫困村存在配而不选、滥竽充数的“第一书记”。有的扶贫部门敷衍了事,派一些不会干干事、啥也干不了的“闲人”到山区进行结对帮扶;有的扶贫工作人员是刚参加工作的不熟悉农村工作的年轻人;有的驻村扶贫干部“人在曹营心在汉”,根本不安心在贫困村里搞好扶贫工作;有的部门的扶贫干部就像“走读干部”一样,城里农村“两头跑”,从而出现城里村里两头“不见人”;有的扶贫部门干脆以拿钱代替帮扶,直接对滇西边境山区贫困村上说,每年支持贫困村一些扶贫款即可,扶贫干部就不用驻村帮扶了,滇西边境山区有的贫困村也同意,只要帮扶单位每年给村里一些扶贫款,至于扶贫干部驻不驻村,干不干事无所谓;滇西边境山区的一些贫困村级组织软弱涣散,贫困村支部书记带领贫困群众致富能力低下;有的帮扶部门拿钱买先进,根据帮扶贫困村的扶贫款的多少来述评先进;滇西边境山区有的贫困村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精准施策的措施,由于山区内缺乏懂技术、会管理项目、会管理使用扶贫资金的人,从而导致滇西边境连片地区的一些精准帮扶措施只能停留在文字表格上[32]。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滇西边境山区的一些驻村帮扶干部没有全面理解精准扶贫,一些驻村帮扶干部认为,干部驻村精准扶贫就是与贫困户同吃、同住、一起劳动,只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吃苦精神,并帮助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家庭干好农活就可以了,至于如何开发扶贫项目,并不是驻村扶贫帮扶干部的事。这种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值得鼓励,但其并没有给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家庭带来真正脱贫的好方法,这些驻村帮扶干部的做法完全偏离精准扶贫政策的初衷,从而导致山区驻村干部很难“真扶贫”,并未起到实质性的扶贫效果,也不利于该山区贫困家庭实现脱贫致富。
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滇西边境山区的一些驻村帮扶干部只是到贫困村转转,不用心去帮扶贫困群体脱贫致富,他们驻村也只是应付差事,没有同情贫困弱势群体的感情,既不带扶贫项目,也不带脱贫思路。还有一些驻村帮扶干部提了一箩筐的脱贫致富的思路,但是不主动带动山区那些贫困少数民族走脱贫致富之路,最后变成“半截烂”,不了了之[33],驻村帮扶干部没有发挥“滴灌管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