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持续稳定脱贫考核评估导向机制
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的考核评估导向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扶贫工作的方向、力度和内容。因此,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过程中必须建立持续稳定脱贫考核评估制度,扼制滇西边境山区可能存在的短期性扶贫行为,矫正滇西边境山区扶贫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失误,确保滇西边境山区有效开展可持续稳定脱贫工作。同时,还要完善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考核评估制度,将持续脱贫人口数量、贫困人口持续收入增加幅度、贫困户可持续脱贫能力提升、持续生活保障提供、扶贫项目持续性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考核指标,纳入滇西边境山区持续稳定脱脱工作绩效考核中[43],把这些考核指标作为评估滇西边境山区持续稳定脱贫的工作导向,在构建滇西边境山区持续稳定脱贫考核指标时,相关的扶贫部门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滇西边境山区持续稳定脱贫与扶贫主体履责、防止脱贫人口返贫相结合。一方面继续强化党委、政府在滇西边境山区持续稳定脱贫中的主体责任,建立“中央统筹、省级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持续扶贫工作机制[44],严格落实各级政府部门对滇西边境山区的后续扶贫责任。另一方面,相关扶贫部门应该从多维角度精准识别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将滇西边境山区脱贫人口的生活质量、平等机会等指标纳入持续稳定脱贫工作的考量范围,精准施策,防止滇西边境山区脱贫人口返贫,确保滇西边境山区持续稳定脱贫。
二是坚持滇西边境山区持续稳定脱贫与改善生活环境相结合。一方面,在滇西边境山区继续实施“绿色扶贫”措施,展绿色产业,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保护补偿扶贫工作机制,把滇西边境山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作为当地可持续稳定脱贫的综合考核指标,客观评估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效果。另一方面,在保护改善滇西边境山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强滇西边境山区公共基础设建设,将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医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作为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工作的考核指标,营造良好的可持续稳定脱贫的扶贫工作环境。
三是坚持滇西边境山区持续稳定脱贫与激发内生动力、改善民生水平相结合。一方面,滇西边境山区持续稳定脱贫必须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信心,充分调动大学不久前干部、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主动性、创造性。将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积极主动脱贫等精神作为可持续稳定脱贫的考量指标。另一方面,滇西边境山区持续稳定脱贫的考核指标还包括义务教育水平、职业技能培训覆盖面、就业服务水平、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水平、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