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帮扶措施

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帮扶措施

在云南这个民族众多的民族大省,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而“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是云南省脱贫致富最艰巨的任务。云南省委、省政府郑重承诺: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倾力扶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实施了“分类指导、因族施策”的扶贫政策,根据“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特点和实际需求,采取“缺什么补什么,急什么帮什么”的精准施策,既体现了滇西边境山区民族多样性的特点,也形成了云南民族工作的一条宝贵经验。2013年云南省以“资源大整合、部门大帮扶、群众大参与”为抓手,投入近700亿元项目资金,以“整村、整乡、整县、怒江州整州推进”为平台,开展对“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精准帮扶;2014年8月,云南省又出台了人口较少民族综合保险和学生助学补助的“专项方案”,为他们筑起更为牢靠的“安全网”[48]。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5年攻坚行动计划,加大“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力度,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确保“直过民族”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最新印发实施的《云南省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要求,将围绕拉祜族、佤族、独龙族、布朗族、景颇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傈僳族9个“直过民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并且已经投资343.9亿元,对云南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施“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安居工程、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6大帮扶工程,并实施“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帮扶活动。

就滇西边境山区“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精准帮扶而言,根据国家、云南有关扶持政策,结合滇西边境山区实际及“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整体型、民族型、素质型与条件型相互交织的贫困”特殊性,在“十三五”期间,云南各级党委、政府应该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帮扶滇西边境山区“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跨越式发展,应该坚持因族施策,尊重“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律,充分考虑民族特点、地域特征和发展水平,实事求是、因族施策、突出重点、体现特色、梯次推进的原则,进行精准帮扶脱贫。

(一)建设民族特色村寨和安居工程

在滇西边境山区建设民族特色村寨和安居工程,改善“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人畜分离,修建体现“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安居房,改善这些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条件,增强他们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安居乐业[49],确保滇西边境山区“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村寨“五通十有”:“五通”是指通油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和宽带、通沼气;“十有”是指有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地或增收产业、有安全饮用水、有安居房、有卫生厕所、有学前教育、有卫生室、有文化室和农家书屋、有体育健身和民族文化活动场地、有办公场所、有农家超市和农资放心店。同时,要绿化美化村庄,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薪材、保护森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的道德风尚,改变“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生活方式,过上现代文明卫生安全新生活。

(二)实施教育帮扶脱贫

我们对滇西边境山区“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进行教育帮扶脱贫,要在国家和云南省委、省政府采取“三免费”教育、“两免一补”、大学预科、普通高校招生照顾等一系列特殊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实施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20年免费教育政策。在小学教育到初中阶段实行9年免费教育的基础上,把学前班纳入义务教育免费范畴,并对滇西边境山区“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实施高中3年、大学本科3年和硕士研究生3年的教育补助学费,提高人口较少民族的受教育程度。

二是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学生的语言障碍问题。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要在滇西边境山区“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住区开办学前班或者幼儿园,以帮助“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在学前班或幼儿园集中学习汉语,解决学生的语言障碍问题。

三是组织人员编写“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探索民族文化教育和民族文化课程建设,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内容为本民族的历史、地理、音乐、舞蹈、民间文学及宗教等知识,以满足“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对优秀文化传承的需要,使教育目标和民族文化传承紧密结合,以达到文化传承和文化育人的双重目的。

四是实施“双语教学工程”。云南省委、省政府及滇西边境山区各级政府要设立“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双语”教师培养专款,在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高职高专等院校开办人口较少民族“双语”教学专业师资班,为解决“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因语言障碍厌学问题培养“双语”教师。

五是制定“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暂行办法。为了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吸纳“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大中专毕业生,改变“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家长、学生存在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50]

(三)发展民族特色产业促进贫困人口就地脱贫

立足滇西边境山区“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并加快生态补偿脱贫,通过因族施策,发展“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就地脱贫。把旅游和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开发旅游新产品,打造“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精品旅游线路,既可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弘扬人口较少民族的民族传统文化,又可以通过旅游业实现“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共同发展和脱贫致富。

(四)实施“社保政策兜底”帮扶措施

要对“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施医疗救助和社会保障政策,发挥政策对脱贫的兜底作用,兜住贫“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困群众民生底线。同时,整合脱贫攻坚社会帮扶力量,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精准帮扶工作责任,发挥“挂包帮”定点扶贫单位、驻村扶贫工作队、集团帮扶和群众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