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性质层次性与贫困定位量化性间矛盾
2025年09月26日
三、贫困性质层次性与贫困定位量化性间矛盾
在滇西边境山区“谁是贫困人口”“致贫原因是什么”“扶贫责任主体是谁”“如何针对性帮扶”等精准识别问题,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逻辑起点。但是,在对滇西边境山区的贫困精准识别实践过程中,由于滇西边境山区的贫困根源多样化,既有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又有因病致贫、贫困文化、空间贫困等因素,以至于滇西边境山区的贫困发生机制具有深层次性。加之,滇西边境山区社会分化程度不高,贫困家庭再生产模式差异不大,使得贫困群体相互间不具备可比性,整体收入差异性不大,一般农户和贫困户之间差异性不大,以至于在精准贫困识别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过程中,收入标准和执行标准识别模糊,很难进行精准识别,使得这两类人群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
面对滇西边境山区社会的模糊性和自上而下压力型的精准扶贫监督考核机制,各级政府扶贫部门主要是以扶贫任务为导向,以量化的逻辑、单一的经济元素量化统计方式对滇西边境山区贫困户进行识别,从而导致贫困识别出现简单的数字化、表格化的文字材料现象,容易造成滇西边境山区多元化贫困性质与单一化识别方式之间的矛盾,对滇西边境山区各少数民族贫困定位的出现偏差,精准扶贫政策与滇西边境山区模糊乡土社会,数字化技术手段与滇西边境山区地方性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张力[37],扶贫政策执行效率低下。同时,在对滇西边境山区贫困户精准识别的过程中,那些通过半工半耕的家计模式家庭,获得实物和现金收入,难以用精准的统计方式计算出来,以至于在对滇西边境山区精准扶贫过程中,由于缺乏识别的现代化机制,精准扶贫将这类不精准的模糊的人群被识别为贫困家庭,影响滇西边境山区地方性规范的实践,产生的巨大矛盾,使得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扶懒汉”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