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筑平台”脱贫一批
滇西边境山区的穷困,穷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因此,加强滇西边境山区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构筑精准帮扶“平台”,才能实现一批群众脱贫致富。滇西边境山区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着力点,是解决山区内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出行难、饮水难、通讯难等问题,带动山区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主要包括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
(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滇西边境山区地处偏远边境地区,地质地形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生存条件恶劣,大部分贫困地区属于地质灾害高发区县,种种恶劣条件导致滇西边境山区交通不畅,老百姓过着“货物靠人背马驮”的日子。尤其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民族直过区”,乡村公路建设不足,从而限制了滇西边境山区经济发展。“要想富,先修路”,交通运输是滇西边境山区精准扶贫开发的基础性、先导性条件。云南省委、省政府把补齐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地区交通发展“短板”和改变群众“出行难、行路难、运输难”状况,作为交通设施精准扶贫的工作重点,确保绝不让一个地方、一个民族在小康路上因交通而掉队。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加快推进滇西边境山区国家高速公路、国家铁路建设。加强滇西边境山区的国家、省级干线公路改建、扩建工作,围绕滇西边境山区“四横三纵”交通运输主通道,加快滇西边境山区重要的旅游快速通道、沿边通道建设;构建大理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澜沧江-湄公河航道和港口,建成东联滇中经济区通往沿海,北经成渝经济区进入中原地区,西南通达缅甸、越南、老挝的交通运输主通道[2]。
其次,加强滇西边境山区与国家公路、铁路网络连接,加快滇西边境山区省道、专支线铁路及主通道联络线建设。构建保山、芒市、丽江、临沧等区域性交通运输枢纽,加快建设滇西边境山区通航空、河流航道,加快滇西边境山区民用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推进当地农村公路通达工程、通畅工程和农村客运网络化工程建设,形成布局科学合理、干线与支线相结合、结构合理的滇西边境山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3]。
最后,加强滇西边境山区“以航空为先导、铁路为骨架、公路成网络的全方位一体化”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建成“东联滇中城市群;南下滇西南城市群;西出滇缅、滇缅印;北进滇藏、滇川”的交通联系:以“双环、七射、多连通”为骨架的公路网系统;以“两出境、两连通、一沿边、一高铁”为骨干的滇西铁路网系统;构建滇西滇西山区开放的“空中经济走廊”发展目标,滇西边境山区各州市均至少建一个机场,以大理机场和芒市机场为核心枢纽,建成高效便捷的区域内航空网络,辐射东盟、联系川藏的对外重要航空节点。
(二)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饮水安全工程质量建设
1.各级扶贫部门必须全面落实水利精准扶贫规划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滇西边境山区水利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云南省水利厅、滇西边境山区各市、县两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相应成立分级管理、逐级落实的工作机制,成立由各级主要领导牵头负责水利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联动工作机制。
二是切实做好滇西边境山区水利扶贫精准识别工作。要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针对滇西边境山区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急需的水利事项,对贫困村、贫困户水利需求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并做好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切实摸清贫困村、贫困户水利建设需求。
三是切实加大滇西边境山区水利扶贫政策倾斜力度。在扶贫项目帮扶上,加强对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的水利项目帮扶;在资金安排上,水利项目资金分配应该向滇西边境山区的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倾斜,增加水利项目资金分配的权重比例。
四是切实履行水利精准扶贫工作责任。在推进滇西边境山区水利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水利精准扶贫工作责任落实要实,层层签订责任书,做到实行逐级加强管理,层层抓落实。尤其是驻村帮扶要实,严格考核要实,基层带动要实。
2.加强滇西边境山区农田水利设施和饮水安全工程质量建设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着力加强滇西边境山区农村饮水安全、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生态环境建设、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利工程管护等工作。按照“村村通自来水、户户饮放心水”的要求,采取新建、扩建、配套、改造、联网等措施,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加大贫困村、贫困户饮水巩固提升投入,加强水生态保护能力,合理配置山区水资源,提升滇西边境山区水利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有效缓解山区的贫困问题。
其次,加强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设施、防洪减灾能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善滇西边境山区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完成山区内病险水库和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任务,加强山区干热河谷地区、粮食生产区抗旱应急水源及配套设施建设。
最后,针对滇西边境山区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急需的水利事项,切实加大山区水利扶贫政策倾斜力度。在项目帮扶上,加强对山区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的水利项目帮扶;在资金安排上,水利项目资金分配应该向滇西边境山区的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倾斜,增加水利项目资金分配的权重比例。
(三)加强山区各种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澜沧江、金沙江水电资源开发和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建设
本着以增强滇西边境山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为目的,在做好山区移民安置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协调好与移民安置、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积极推进澜沧江、金沙江等水电资源开发,加快山区水电基地和流域水电群、水电梯级开发、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同时,做好滇西边境山区的风、电等项目的开发建设,做好发展大型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工作,因地制宜规划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生物质等新能源利用,把滇西边境山区建设成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进而推进与周边国家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合作,满足滇西边境山区日益增长的各种能源需要。还要加强滇西边境山区骨干电网和“西电东送”通道建设,提高滇西边境山区网际交换能力,拓展电力输送通道。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加强滇西边境山区城乡一体化电网建设,全面提高滇西边境山区电网输送能力和供电质量,提高滇西边境山区电网应对自然灾害和保障经济发展的能力,要特别重视水电上网输送,提高跨区域电力交换与输送能力。建设“西电东送”网络,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的供需矛盾。
2.加强“中缅油气管道”的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建设
滇西边境山区的能源基地建设,应该积极推进“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建设和利用,利用好德宏、保山、大理等州(市)油气输送管道,站在国家能源新通道建设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提出战略措施,改变我国产期以来的海上进口原油和天然气资源受马六甲海峡掣肘的局面,提高我国西南地区能源的保障能力[4]。
中缅油气管道是我国继中俄原油管道、中亚油气管道、海上通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由“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组成。中缅“原油管道”的起点始于缅甸西海岸的马德岛,在2015年1月30日,石油管道全线贯通开始输油。“天然气管道”的起点是皎漂港,在2013年9月30日,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开始输气。中缅油气管道改变了原来原油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并从西南地区输送到中国的运输路线,从而打破了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程度,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我国海上进口原油的风险。
3.加强民族生态观与扶贫理念趋同的“绿色能源”价值观建设
绿色能源,指利用现代技术开发干净、无污染的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也指为了改善环境,充分利用垃圾、淤泥等废物中所蕴藏的能源进行化害为利开发的能源。比如,利用自然界的植物、粪便以及城乡有机废物转化成的生物质能源。滇西边境山区很多贫穷、落后的民族地区都是伐树、砍柴烧饭、取暖、生息繁衍。柴火、林木就成为滇西边境山区人们主要的生产、生活及民族节日活动燃料,有的农民在田间大量焚烧秸秆,造成环境污染,增加了大气中的碳源,加重了温室效应,从而给自然生态平衡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另外,滇西边境山区一些少数民族长期沿袭“靠山吃山”习俗,成就“大山”的“子民”用“火”的民族性格,从而导致在实施绿色能源扶贫过程中,对他们进行绿色能源扶贫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很多少数民族不能接受,这就加深了该山区的贫困程度和脱贫周期。
在滇西边境山区实施“绿色能源”扶贫过程中。一方面,构建山区的民族生态观与扶贫理念趋同的清洁能源应用价值观。比如,根据民族地区彝族“人生天为本”、“人天同体”、限制过度索取的民族生态观念,以及藏族“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众生平等”的看法,利用民族地区在清洁能源资源方面与民族生态观密切相关的得天独厚条件,结合这些民族生态观都与扶贫中新能源开发利用具有文化一致性,引导民族生态观与扶贫理念趋同,形成统一的清洁能源应用价值观,充分发掘民族生态观中生态环境关注与保护的内容,获得民族群的显性认同,推动山区贫困群众扶贫脱困[5]。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山区能源建设重点,大力提高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全面完成滇西边境山区无电地区的电力建设,推进山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实现户户通电、同网同价。还要有序发展滇西边境山区农村小水电,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推进滇西边境山区绿色能源示范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滇西边境山区农村沼气工程,加强沼气技术服务,建设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