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成果面临脱贫不充分和不平衡性
一方面,在巩固脱贫成果的过程中,滇西边境山区将会面临着脱贫“不充分”的问题。由于滇西边境山区是我国脱贫攻坚中的深度贫困地区,是我国扶贫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因此,很难在短时间的精准扶贫过程中彻底实现贫困人口充分脱贫。即便是在2020年后打赢脱贫攻坚战,并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摘帽,滇西边境山区的扶贫工作存在很多短板是在所难免的。比如,在“三保障”方面,滇西边境山区的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和教育水平的保障水平依旧较低,存在着脱贫后返贫的隐患,将会削弱滇西边境山区脱贫的稳定性。再比如,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滇西边境山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尚未实现全面均等化。滇西边境山区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民族特色“特需品”水平还较为落后,难以满足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日益增长的发展需要,将会制约着滇西边境山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此外,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滇西边境山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融合带动能力低下,市场发展滞后,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弱化,这将会影响滇西边境山区经济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导致滇西边境山区的脱贫成果和不可持续稳定脱贫[12]。
另一方面,在巩固脱贫成果的过程中,滇西边境山区将会面临着脱贫成果“不平衡”问题。比如,在受自然环境恶劣、自然资源不足、边境地理位置偏远、生产生活方式原始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下,滇西边境山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将会存在不平衡问题,将会阻碍着滇西边境山区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进而将会影响精准扶贫所取得的成效。又比如,在滇西边境山区的扶贫过程中,面对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直过民族”,国家采取了“因村施策”“因族施策”的不同的特殊扶贫政策,从而出现了扶贫政策“福利悬崖”效应。很多扶贫优惠政策向深度贫困地区、特殊困难群体、特殊贫困户倾斜,特殊贫困对象享受到更多的扶贫政策红利,于是,难免会造成滇西边境山区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心理不平衡,从而引发出滇西边境山区人民群众之间的尖锐矛盾,将进一步影响滇西边境山区的扶贫成效和可持续稳定脱贫[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