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模式精准扶贫规划
(一)“绿色发展”及其精准扶贫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指南,也是我国今后长远发展的科学理念和发展方式。从狭义上来看,绿色发展,是指通过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协调的方式来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从广义上来看,绿色发展,是指人口均衡发展、资源节约发展、能源清洁发展、资源循环发展、生态安全发展、低碳发展等发展方式。人口均衡发展,是指人口的发展与环境、资源、能源相适应,与生态的涵容能力、承载能力相符合,还与城市化水平相适应,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资源节约发展,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通过研发节约资源的科技、完善节约资源的政策等方式,树立集约循环利用资源观,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能源清洁发展,就是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有效地治理环境,实施环境保护制度,实施防治污染大气、水、土壤行动计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循环发展,就是要求全社会树立减量化、循环利用、资源化的资源科学理念,从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上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实施资源循环再利用,确保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生态安全发展,是指树立实现科学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维护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多样性和稳定性,避免出现生态风险[24]。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以“绿色发展”作为指导理念。一是精准扶贫工作以“绿色发展”作为指导思想;二是实施绿色减贫的新常态的新型精准扶贫模式,把精准扶贫、发展产业与生态保护、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清洁乡村结合起来,把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实现贫困地区农民的绿色增收;三是科学制定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方案,根据贫困地区资源状况、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合理布局扶贫项目,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样才能发挥精准扶贫利民、利国、保护生态的作用,才能实现绿色化、可持续发展;四是在扶贫目标、扶贫原则、扶贫任务和扶贫措施上要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要避免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以绿色资源、绿色环境为依托,生产出符合人们需求的绿色、无污染、原汁原味的“土特”产品[25]。
(二)“绿色发展”精准扶贫规划
在《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中,把云南纳入长江中上游地区和南方山地丘陵区,对云南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工作规定为“三屏两带一区多点”:“三屏”是指把云南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哀牢山—无量山生态屏障、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屏障、南部边境生态屏障”;“两带”是指把云南生态环境建设成为“滇东—滇东南喀斯特地带、干热河谷地带”;“一区”是指把云南生态环境建设成“高原湖泊区”;“多点”是指云南其他点块状分布生态环境建设。
滇西边境山区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集“贫困”“生态环境特殊”“具有重要功能价值”三位一体,大部分区域面积属于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被列入国家禁止开发的生态保护区域。而滇西边境山区陷入贫困的主要根源是自然环境恶劣和生态脆弱性,或者虽然拥有丰富的绿色资源,因交通不便,地理区位差,限制了资源的开发而陷入贫困,即富有中的贫困或“捧着金碗讨饭吃”。加之滇西边境山区社会发育程度低、文化贫困、部分民族文化习俗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等因素,导致滇西边境山区的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问题程度深,并且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重要生态功能区。根据国家对滇西边境山区制定统一的生态保护与区域开发规划,该山区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亚陆地国家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维系着区域性、国际性的生态安全[26]。
国家在滇西边境山区实施“绿色发展”精准扶贫战略过程中,以生态功能区为重点,以生态工程为抓手,加大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环境污染防治,划定滇西山区为禁止开发区域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于是,在滇西边境山区内确定9个县为川滇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划定2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森林公园。如表2-7所示。
表2-7 滇西边境山区禁止开发区域释义表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附件2)整理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