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不足贫困村”精准帮扶措施
滇西边境山区具有多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民族文化风俗风情旅游、少数民族特有制品销售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然而,由于滇西边境山区地处我国边境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开发难度大,引入外来资本投资开发的旅游资金、旅游管理以及科技等资源稀缺,从而导致滇西边境山区一些村寨却因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不足而陷入贫困。针对滇西边境山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不足贫困村,我们在实施“因村施策”精准帮扶过程中,应该树立“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理念,实施有针对性旅游扶贫形式,抓住旅游市场对特色旅游的需求与日俱增和生态游、农家乐、特色游兴起的契机,开发滇西边境山区民族村寨旅游资源,推动民族贫困村的脱贫致富。打造滇西边境山区民族村寨重点旅游景区和发展旅游经济,不仅能为各民族村寨提高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有利于扩大村民就业机会,加快该区域旅游资源丰富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步伐,有利于各民族平等、共同富裕和边境稳定[36]。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因村施策”的旅游精准帮扶工作。
一是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为主体,以交通为纽带,构建旅游组团和精品旅游线路,突出旅游主题,打造滇西边境山区热带风光旅游、高原画廊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原始生态旅游、神秘边境旅游等特色旅游品牌。比如,打造滇川藏“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合作区,培育澜沧江-湄公河水路黄金旅游线、孟中印缅旅游圈等一批跨国跨境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滇西边境山区旅游业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以滇西边境山区民族文化产业为亮点,做好民族村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做好民族特色文化开发与利用。为此,我们应该保护利用好民族村寨的丰富人文景观资源,积极挖掘历史、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潜力,推动民族村寨的旅游、文化创意、手工艺品、珠宝加工、影视传媒向特色产业发展,发展滇西山区特色民族村寨和古村镇的保护与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音乐、民族歌舞等资源的开发[37];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发掘滇西边境山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音乐、歌舞等资源,综合运用滇西边境山区影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原生态歌舞及音乐节目等多种形式,弘扬滇西边境山区民族文化。
三是完善滇西边境山区民族村寨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根据滇西边境山区民族村寨“靠山吃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山区民族村寨的乡村旅游业,吸引更多游客亲身体验“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观农家景、享农家乐”的乡村风情;依托该山区独特的热带亚热带生态资源、高原高山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把具有民族特色和热带、南亚热带特色产业转变为旅游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完善滇西边境山区民族村寨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加强旅游协作,提高旅游综合效益,把滇西比山区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旅游区[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