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可持续稳定脱贫生计资本

六、增加可持续稳定脱贫生计资本

从可持续生计框架中可知,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稳定脱贫的实现与否,与他们拥有的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多少有关,我们应该通过增加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生计资本,增强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家庭“脱贫摘帽”后的风险应对能力,拓展贫困家庭“脱贫摘帽”后的可持续生计选择范围,为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重新构建可持续生计模式奠定基础。因此,我们要构建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五种生计资本均衡提升机制,持续增加滇西边境山区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加大扶持滇西边境山区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力度。同时,加强滇西边境山区不同生计各种不同的可持续生计资本之间的转化,实现可持续生计资本的协同增长,改变贫困群众生计资本薄弱的状况。

(一)增加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自然资本

一方面,我们要改善滇西边境山区生态环境,实施“绿色发展”的精准扶贫模式,坚持突出绿色发展、生态良好、环保节约的扶贫理念,把精准扶贫、发展绿色产业与保护生态环境、美丽清洁乡村结合起来,推行绿色扶贫模式,把滇西边境山区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增收农民收入;制定绿色发展的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合理布局滇西边境山区绿色发展项目和绿色产业,坚持走滇西边境山区态建设,走绿色化、可持续发展路子,避免出现环境危机、生态恶化;发展滇西边境山区特有的绿色产业,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依托绿色资源和绿色环境,生产绿色、无污染、原汁原味的绿色产品[35]

另一方面,由于滇西边境山区为保持区域和我国整体生态功能让渡了自身利益,因此,我们要实施资源开发、生态建设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精准帮扶政策,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受益者付费和破坏者付费”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结合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生态服务的价值,采用行政手段和市场等手段,调整相关生态环境保护部门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36]。获益主体——国家、相关地方政府、机构和个人,都应该用生态补偿的方式给予滇西边境山区必要的经济支付,调动贫困群众实施生态保护的积极性,确保贫困群众获得公平的发展权力。

(二)增加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物质资本

构建滇西边境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持续增长机制,加强对滇西边境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破解滇西边境山供需缺口大的问题,确保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实现贫困人口物质资本的持续性增加。一是改善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改变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货物靠人背马驮”的状况,补齐滇西边境山区交通发展的“短板”,改变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出行难、行路难、运输难”状况,绝不让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因交通而掉队。二是加强滇西边境山区饮水安全、农田水利设施、防洪减灾能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加强滇西边境山区干热河谷地区、粮食生产区抗旱应急水源及配套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着力加强滇西边境山区饮水安全、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生态环境建设、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利工程管护等工作,按照“村村通自来水、户户饮放心水”的要求,采取新建、扩建、配套、改造、联网等措施,实施滇西边境山区差别化扶持政策,加大贫困群众饮水巩固提升投入,加强滇西边境山区水生态保护能力,提升滇西边境山区水利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三是提高滇西边境山区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全面完成滇西边境山区无电地区的电力建设,推进滇西边境山区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实现户户通电、同网同价。

(三)增加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金融资本

一是继续增加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金融资本的积累,通过采取滇西边境山区土地、农房抵押、苗木、多户联保等抵押贷款模式,将这些自然资本转变为金融资本,为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实施滇西边境山区金融扶贫政策,改进金融服务水平,增加片区发展资金投入,提升金融扶贫精准度、有效性。三是实施滇西边境山区金融信贷扶贫工程,构建金融精准扶贫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的中长期信贷资金,重点支持滇西边境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和“民族特殊需求品”服务、地方性疾病救治以及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加大对滇西边境山区设置物理网点的工作力度,完成滇西边境山区金融网点的搬迁、整合、装修、升级,实现网点建设全覆盖,瞄准滇西边境山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推动金融扶贫和金融服务进村入户。四是根据滇西边境山区的地方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精准扶持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的特色农业、绿色生态种养业和少数民族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着力满足滇西边境山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色农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金融需求。

(四)增加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人力资本

加强对滇西边境山区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大对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教育的投入力度,促进滇西边境山区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对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进行职业培训,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让滇西边境山区初中、高中毕业后都能接受适应该片区就业需求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使滇西边境山区有培训需求的贫困劳动力都能获得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围绕“人人受教育,个个有技能,家家能致富”的要求,着力解决滇西边境山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看得见的实惠;坚持“治贫必先治愚”理念,提高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的文化水平、农业科技运用能力、生态意识、环保知识,重视对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教育设施投资、初等教育和技术培训,根据滇西边境山区地方性、民族性、边境性,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养得起的“乡土人才”。

(五)增加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社会资本

增加滇西边境山区社会资本积累。针对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贫困户“脱贫摘帽”后有可能返贫的问题,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明确对口帮部门、准村扶贫干部的扶贫责任义务,拓展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连接型可持续社会生计资本,采取贫困群众自主合作和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模式,培育壮大滇西边境山区本土化粘合型社会资本,健全滇西边境山区各类自治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滇西边境山区精准扶贫开发工作,发挥社会组织帮扶作用[37]。在滇西边境山区实施社会结对帮扶工程,建立和完善人人都愿意帮扶贫困者、人人皆可以帮扶贫困者、人人皆可帮扶贫困者的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滇西边境山区大扶贫格局。为此,一要开展第一书记驻村、党员干部包户、村企结对全覆盖,推进滇西边境山区社会扶贫工作。二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滇西边境山区精准扶贫开发,动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戍边部队和贫困主体积极参与可持续脱贫工作,有效配置各方面的社会扶贫资源。三要加强与国家对滇西边境山区定点帮扶单位、教育部、国土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扶贫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争取更多扶贫资金、扶贫技术、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支持。四是通过采取“党政干部到弱村、政法干部到乱村、经济干部到穷村、技术干部到产业村、离休干部到回原村”精准的结对帮扶方式,开展以“提供一条致富路、发展一个新项目、解决一笔小资金、教会一门新技术、引进一个好品种、找到一条好销路”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帮扶活动,引导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转变观念,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驻村干部应该亲自走访滇西边境山区贫困村的贫困状况、村情民意、贫困群体底子、建立贫困户档案,制定帮扶脱贫规划,找准精准扶贫路径,增强贫困群众贫困群体“造血”功能,提高他们脱贫致富的能力。此外,结对帮扶企业要充分利用企业自身技术、资金等优势,通过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等措施,加大对滇西边境山区产业扶贫项目帮扶力度,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增收。